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09的文章

SMG Spatial Media Group LOGO Design

圖片
以團隊縮寫設計,LOGO多角度的可辨識度,除了代表我們團隊對於空間的深度與廣度的研究,用於CIS應用上(如文件,名片)也能靈活轉換。 註. 設計理念怎麼寫都好官方口吻,顏色其實我想要: 酷炫電音的「科技銀」。

入夏

0. 原本以為聽到「葡萄成熟是」時會感動痛哭,但卻因這一個月日子太過真實,演唱會反而顯得太像一場在夢中的夢。 1. 上禮拜的端午連假,淡水整條街上有清水廟舉辦的封街繞行活動。早在活動的好幾天前,遶境的路邊就都貼上了黃底加上黑色毛筆字與朱紅張印的告知。除了真實的我們能閱讀活動的消息,也似乎像貼上了凝有力量的符咒,為神明提供一條指引的符號流。馬克.魏瑟描繪了未來實體空間將會疊合虛擬網路空間。然而,虛擬空間還能有其他任何文化的意象所在?! 2. 痕跡,有不同的樣態。一種像是足跡或是塗鴉,為我們可視的痕跡。有些隨著時間模糊消逝,有則會隨著時間越來深刻。另一種是感覺的痕跡,像是座椅留下的溫度 ,或像濕毛巾放在腿上,慢慢地濕浸衣物滲入皮膚。記憶,就像痕跡,有可視的符號,有內心的感覺。 3. 朋友說星巴克A店的味道沒有B店好。當空間區於形式之後,空間裡的人就成為空間意義的指標。服務人員的手藝,態度和言語,客人的類型,性格和身分,人的"味道"成為連鎖商店與虛無空間的區別性。 4. 力量有時太過緊繃而使線瞬間斷落,無力的隨著風浮浮沉沉。

找尋城市中的地方 City,my place ( by Hu,Juo-han 2009.03)

圖片
[ 找尋城市中的地方 — 探討互動設計如何介入人與空間牽繫的地方關係 ] 段義孚曾說過︰「如果我們將空間視為允許移動,那麼地方就是暫停。」若是我們在所居住的城市中大膽的在忙亂的人潮中停止,身旁的流動體只是默默的叱之以鼻,以我們為中心排開。我們對城市的情感也因失去停留,而失去具有空間意義的「地方」。 面對下一波運算浪潮—「遍佈運算」,電腦將會存在我們生活中每一物中,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與互動型態也將會有所改變;包括我們表現自己的方式、溝通的行為、以及我們如何感知、思考與週遭環境的關係。因此,面對「城市世紀」下空間虛無化的問題,互動科技或許可以利用遍佈運算無所不在的新關係與「緩慢科技」設計觀點之一的「反思性」,讓科技跨越目前追求效率性的工具,讓互動設計延伸空間和再現時間,重新牽繫住城市空間和人或是人和人之間因快速發展被隱藏卻緊密的關係,成為記憶的開端,製造城市空間的地方感迴流。 關鍵字﹕互動地方設計、城市空間、地方感、遍佈運算 (Ubiquitous Computing)、緩慢科技(Slow Technology)。 Chapter 1. 城市世紀 Chapter 2. 空間 / 時間 Chapter 3. [ 空間 感覺 ] 地方 Chapter 4. 空的城市 Chapter 5. 變動的意象 Chapter 6. 城市的甦醒 Chapter 7. 存在的城市 Chapter 8. 城市的地方設計 Chapter 9. 未來,如果 All rights reserved by Hu,Juo-han 2009.03

[找尋城市中的地方 City,my place] Chapter 4. 空的城市

圖片
「其實你掛來掛去,還不是擔心我一個人在紐約過得不習慣,不開心。怎麼會呢?人人都說美國是年輕人的天堂。在紐約住了這幾年,我深深的愛上了這個城市。我ㄧ向是喜歡大城市的,………讓人家推著走的時候,抬起頭看見那些摩天大樓,一排排在往後退,我覺得自己只有一點丁兒那麼大了。湮沒在這個成千萬人的大城,我覺得得到了真正的自由︰一種獨來獨往,無人理會的自由………老實告訴你,媽媽,現在全世界無論甚麼地方,除了紐約,我都未必住得慣。」 《紐約客》 — 白先勇 虛無的城市 「今天的城市已成為一種龐大的的怪物,吞食了幾百萬人口,讓他們像激流中的魚蝦,身不由己地浮沉。」[12]現今的城市只是一個於經濟力量之下而建立的形式空間而已,我們追求高樓大廈與寬闊的馬路所給的虛無的滿足,而忘記了城市存在目的。 對於城市徒有空間形式,並且漸漸走向虛無化的狀況,喬治.瑞澤爾(George Ritzer)認為虛無包含四種形式:虛無地方、虛無人、虛無產品、虛無服務,其中虛無地方對於城市空間的影響尤為具有重要性[15]。馬克.歐莒(Marc Augé)曾說︰「虛無地方是我們時代的真正尺度。」[15]的對於地方,地理學家瑞夫(Edward Relph)認為:「地方……充滿了種種含義,充滿了種種實物,充滿了不斷進行的種種活動。它們是個性和共性的重要來源,是人們與之有著深厚情感和心理聯繫的人類生存的深奧中心。」[15]城市空間正逐漸蛻變成純粹物理空間,空間的工具性質增加而溝通性質減少,也是作為身體和意識的自然延伸的空間轉變為無涉身心的空間。 一名中產階級的上班族,住在社區型住宅大樓B座12樓,從離家最近的景美站搭乘捷運前往工作地點,在玻璃帷幕大樓集成的商業圈中的其中一間公司上班,中午選擇某家知名連鎖餐廳用餐,下班後到大型商場購買生活所需日用品。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斥資著均質化空間的城市裡。捷運站的月台看起來都因為統一而極為相似,在小憩驚醒之際,唯一能讓我們確認空間座標,似乎只剩下從站立的陌 生人間的縫隙中探入眼簾的站名,而我們也只能信任它也別無他法。連鎖餐廳、大型購物中心都有著標準化的商標、商品、價格、店面展示、工作人員的服裝和服務模式……,我想若不是窗外招牌上的片假名與平假名,以及周圍用著日語交談的對話,我或許早因已迷失的感官以為自己回到了台北,而不是在東京。個人的感覺在均質化之下,空間性與時間性漸漸被隱退

漫長時刻

「我們全都仰賴非故意製造的回憶過活。」-- 伊爾莎.艾辛格 Ilse Aichinger 這段時間,漫長的像是一本看不見結尾的厚書,花了好多時間卻還停留在第一章節。時間因沉重而頓時變得濃密,膨脹。過去的有些事情,霎時變成了令人紀念的回憶。 ------------ 最近閱讀席薇亞.包芬遜的「我的純真年代」,像是在讀一本他人的日記,記錄了許多一個人對於歲月逝去的反芻。書中提到越是年老,越是想起長期記憶,短期記憶則是逐漸減少,他們總是找不到剛剛脫下的眼鏡,記不起早上吃藥了沒,確不斷的提起好久之前的往事。甚至與他們聊天時,他們漸漸不在乎我們回應了什麼,而只是想說出甚麼。我們會不會不夠年老,即使可以觀察到這些現象,卻體會不到這樣的生活感受。 ------------ 翻出了家人存留的舊文件,泛黃鬆散的紙張,長久深層的塵霉味,這些就因在手中,眼中,鼻中可以感受到時間的經歷 ,才能如此珍貴保存這些脆弱的回憶。在恨的時候,總是想用力撕碎。在愛的時候,即使破損也會想盡辦法拼補起來。動作同時也加強與減弱紀念品中的記憶存在意象。

一封信

給今天拿到第一版的閱讀者: 這是第一批真正像本書的黑白印刷版本,當然許多排版上的地方還不甚完美,但一個人一直反覆的看,總是會有太多打不開的盲點,因此需要各位試讀與校對的幫忙。 歡迎在書上用鉛筆更正任何內容(如錯字、文句感覺不通、內容順序不流暢、插圖、照片……等每一個我可以改進的地方)。希望你抱著在看一本書的心情來閱讀,也希望看完之後它也能讓你感覺真像本書,而不是一篇生澀的理論。若是還能寫下一些簡單幾句的建議與心得,我會十分感謝! 閱讀愉快 2009.05.01 -------------------------------------------------------------------------------------------- 註. 因這只是第一次校對,所以只印了十本,但組上陣容豐厚,就請沒拿到書的人多擔待些。其實這應該是印出的第二個版本,第一次送印因恍神所以印刷上有些瑕疵,即使對於文字閱讀無傷大雅,但錯誤的比例與裁切似乎有損於整體的感受。若有人可以忍受瑕疵版,歡迎找我索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