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艾登涵書寫」標籤的文章

《這城市中的等待》

圖片
《這城市中的等待》胡若涵 個展 Power Show 6 展覽時間: 3/5-4/17 關渡美術館 聯合開幕: 3/11 Pm5:00 那天和志工們介紹自己與創作分享,對我來說,這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不僅在展覽這部分經驗還算青澀,也十分苦惱該怎麼介紹自己的作品。因為一切講得太白就不是原本我想傳遞給大家的,這也是和做設計時相比之下,感覺有些落差且還不知該如何掌握的地方。 十分感謝所有到場的志工,得到許多有意思的回饋,像是許多人好奇照片是那裏拍的,其實我的影像並不是為了紀錄下甚麼,而是試圖說出某一個藏在城市裡故事,希望整個展場營造出一串靜靜淺淺的流,每個經過這裡的人,都能想起生活裡某一段記憶的片刻。 和每個去過的城市都擁有一段旅行, 感官的記憶偶爾在流動中混淆,卻又如此真實。 期待在真實中,與夢相遇, 而在夢中,真實總是被喚醒。 (展場影片介紹) 而影片是針對這主體的一個新的嘗試,在心裡想了很久很久,直到展出前幾天才理清該如何呈現那種生活裡記憶的浮光掠影。 最後, 感謝朋友們的支持, 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展覽,但我期待某天能在你們生活中開啟一篇故事。 註1. 美術館的警衛伯伯十分可愛,常常貼心地幫忙開燈和介紹。那天他問我進門那件長幅作品是在哪裡拍的,我問他:「你覺得像哪裡嗎?」他說:「像是高雄半屏山那裡往下看,有許多煙囪…」我說:「那我下次一定要去那裏拍一張」,他笑了笑。 是的,我會去,拍一張你們心裡想起來的地方。 註 2. 也謝謝這次能夠獲選為關渡美術館Power Show 6 展覽之一。 註 3. 記得索取展覽折頁,上面有完整的展覽概念與作品介紹文本,文字這次佔作品完整度中很大一部分。

計數

圖片
最近通勤的時候,發現許多年長者的手上都握有小小的計數器,計算著背誦經文的次數。日子被無法計量的數字給淹沒,卻也是許多人生活依靠的力量:身高、體重、家裡的成員、考試的分數、適婚的年齡、電梯的樓層、存款的金額、房子的坪數…。沒有這些數字,我們是不是沒法告訴別人我們的生活還有些什麼。那些不能計算的情感與回憶,即使失去時間與年齡,還是會重重沉在心底。 風將葉子拂落,我坐在車上逆行,兩邊行進的速率,讓這窗外的畫面像是電影中刻意的慢動作,配合陽光,一切令人怦然心動。想起昨晚,幫朋友找著上次旅遊的地圖,無意間掉出了某個道別後在咖啡廳所寫的一段似信的文字。怯懦地再讀了一遍,發現那股力量,就只在電車門關上的那剎,才湧得出。如今,住在兩個不同的城市,即使相同的等待,也找不回一同併肩的那一刻。

人生中的每個Everything

圖片
每個年紀都有一個everything:粉紅色、頭髮、戀人、工作、健康 …。每個everything都是那時候一切的信念,什麼東西都要粉紅色,髮型絕不能被風吹亂,約會在行事曆上被優先排列,想要出人頭地買房子賺大錢,最後只希望身邊的人健健康康,一起享福就好。不管是什麼,它就像個日子往下數的目標與準則,帶著你一直不斷向前進。 但最近,我有點不知道自己站在哪裡,雖然不斷在邁步,但卻遇到以上皆非的選擇題裡。

[ 流浪京都 ] Far Away form Tourist

圖片
2010/9/5 最後一天的上午, 在家安靜地享受陽光的度過。走去一旁的超市買了午餐,也順便幫父親挑了件冬天可保暖的背心。似乎感冒了,不停地打噴嚏。兩個禮拜的旅行,把書重新自第一頁翻到最後一頁,確定該去的都去過了。最後一天,變成一種生活的態度,不知之後回想起這段旅程,會是些什麼 ? 2010/9/26 結果,今天回想起這段旅行,真的是那天—沒有安排任何景點行程的生活。是的,真的變成了生活,錢花到若是想繼續活下去就得要開始工作的情形,開著電視,邊吃吐司,邊想著今天要做什麼,要去哪裡。是不是旅行到了最後,我們就會開始回到那討人厭的生活。

My Forever July

圖片
真是好久不見,今年夏天(當然包括My Forever July)是ㄧ連串的事情緊緊堆積在一起。原本想在開始時寫上,但似乎覺得結束後才是書寫成為一種記錄形式。 這次很高興有機會參與了這樣一個國際性的展覽,即便是做著熟悉的工作內容,與短短的一段時間,但新的身分,新的人,新的環境,都讓我學到許多,甚至好像更了解自己,如往後該扮演怎樣的角色,該繼續朝著怎樣地目標努力。 然而,在這之後,就開始了一段旅程。 所以現在,是在京都下雨的晚上,回想著這個很棒的夏天。 「……人生中有那麼多機會遇上好人,遺憾的是,相遇之後除了回憶就沒別的留下來。--------他們的樣貌和話語在生活中忽倏而過,便沉落在我們的過往中,除了無用的回憶痕跡,什麼也沒留下。」〈帶小狗的女士〉—契可夫 這是出發時在機場買的書,一個一個引起內心平緩又有些ドキドキ的小故事,都讓我想起至今所遇見過的好人。感謝著你們每個人所帶給我的任何一件小事,那些小事都是讓我繼續向前的動力與指引,希望你們也有個Forever July。 註. 今天在奈良遇見各種學生階段的修業旅行,小學生們不畏懼地為了作業和外國人搭訕真是十分可愛,讓我覺得自己也要這麼勇敢的面對所有挑戰。

消失之前

圖片
今天離開了這裡,也就失去了這座城市。 我們能擁有的空間,是某座城市裡的一個家,一個辦公室,一個閣樓,因我們的居住與來訪,城市接受了我們,但它無法拉住和我們的別離。她說: 「孩子們都四散在遙遠的城市裡,當我們年老,不再想離開這裡,到反而成了無人與你別告別的孤魂野鬼。 」 原來,最後不離開的,卻也是最孤單的。 地上散落了一土丘的柴魚片, 被低落的雨水浸濕而蠕動者 , 高湯在鏡黑的石面上流串, 鞋底的土沾染了鮮味,也成了縫隙中的泥。 扎實的跟著走了幾回, 逐漸一點一滴地化在路途上的水窪中,或是跟著地上的灰土滾在一起, 有哪個難能回得了家。

告別後的空白

圖片
感謝結束那日下午的風和日麗,就一個人安安靜靜地將每件作品拿下,包裝,搬回。最近對於上篇《向建築告別》展覽主題思考許多,覺得是一個很好的提問,我們離開一個地方時,是如何和這裡告別? 我們和許多人擁抱,揮手分離,那人可能離開了這個地方,這座城市…… 也可能只是離開了你。然而與一個地方的告別,是我們決定了別離(像是我常常夢見自己偷偷潛入搬離已久的舊家)。即使過了好長一段時間,想念它時還可依著地址與模糊的記憶回到原處,情怯地站在它身旁遠處的巷弄中,保持一段這十年不見地距離彼此看著。但有時,與這地方的告別式如生死離別那般的自此蒸發不見。它將在此完整消失,地址變成查無此人的退件。 那麼,又該如何和一個展覽告別? 每個展覽都是作品,與空間、溫度、光線與每位來過的觀者,一起在某段時間中凝聚沉澱下。或許,只有能回憶起的感動就夠了。 "So when I shoot a film, I always search for a way to touch other people. Of course, you have to be able to touch yourself first"《光影詩人》—李屏賓 註. 很高興《這城市中的等待》其中有七件作品將於六月份二次展出,電話中的那幾句話給予我莫大的鼓勵與感動。春天,真的是要不束縛地開始!

這裡不是我的場所

圖片
城市太多慌亂的離散,沖去了醞釀的時間;不合適的地方,就無法產生氛圍。 我們總是在遇見新的城市時,無意間與記憶中舊的地方連結一起:自己的老家、曾經居住過的城市、上次旅行去過的咖啡館;等回到這裡,又想起那天感覺二次相遇的地點。之後,因為生活的遷徙,相似的感覺不斷循環,直至某一刻開始逐漸離散:模糊不清是哪座城市開始,哪座城市結束。這是一種正面的城市意象模糊—空間被相似記憶的薄霧所彌散,我們自然而然的,就被這些最深切的經驗給牽繫。 「意義不在去了哪裡,在於去那裏對你有何意義。」—李友中 我逐漸知道自己的霧曾停在哪些地方。

這城市中的等待—影像作品展(5/25-6/1)

圖片
這城市中的等待 - 影像作品展 時間: 5/25-6/1 地點:台灣科技大學國際大樓1F 所有力氣都像褪去的衣服一樣,沉在腳邊。 我們不再移動,凝視著眼前的經過。 記憶,成為一種幻覺的模擬。 關於城市的一切,似乎已經是日常生活中的絕大部分。我們躲在這千萬個方盒子中活動,在這一處工作,那一處玩樂,另一地休息,空間中的元素都只是形式的經過,就像靜默的樹木與石頭,失去意義與特色。我們在時間與空間迷亂的城市中繞圈,找尋不到如床鋪上被單留有著剛剛無奈打滾的縐褶—這般熟悉的痕跡。 停留的時刻,是不是會記住什麼。 「因為拍照時的感動都在了,而感動,只有真假,不分粗細。」—馬家輝 天氣漸漸炎熱起來,夏天真的要來了。 畫面開始隨著熱氣曲解,身與思緒隨著怠惰的暑氣一起緩慢下來。 原先最想要的空間不開放使用,所以思考好久,才勉強找到這覺得可以的場地。直到今天佈展時才發現原來前個展撤下後的牆,是一大面十分破爛的珍珠板拼湊出……。要在包覆者悽慘壁紙的柱子與殘破不堪的珍珠板中做選擇,只好臨時決定把場地移到後方 — 一個十分零碎的空間。影像的連續性全被拆解,遙遠的間隔,奇怪難吃膠的壁紙,牆上奇奇怪怪的標誌、破洞與不可擋住的大鐵門……真讓人不知如何是好,但還是要咬著不滿意地牙將場地佈置好。 (os :我只是想要兩面乾淨又連續的牆……) 總之,五月是嚐試的春天。一件影像紀錄,直到沖洗重現出來,挑選,最後放進框裡,自己對於當時的感覺好像就這麼封印起來。而之所以會稱為影像作品(而非攝影),是覺得這些都是一些生活裡感動的綜合。期待之後能獲得更適合的展覽空間,能完整呈現想營照的氛圍,並且也有機會呈現另一個關於記憶所構思的作品了。 註1. 這真的是個小小的展,簡單的關於我生活中巧遇的16個感動,請「隨意」前往。現場有放DM,歡迎大家索取。(os: 當然也可以直接和我拿) 註2. 十分感謝我的好友Daria和凱文今天揮汗的幫忙,沒有你們我一個人真無法完成。原來把畫掛好還要遮牆壁上的洞是一件那麼累的事情。 註3. 請順便和我回報有無作品脫落,我真搞不懂那奇怪的壁紙……

something good, something bad.

圖片
朋友tboy安慰另一位朋友說:「哭會長壽」。 我好喜歡,好像能讓難過變成更好的事情,這樣就是一句值得放在心底的好話。 在新書區裡看到了一直想買的這本—馬家輝《死在這裡也不錯》。果然,連前面的三篇序都好看的驚人,看不到三分之一就寫下了許多段書摘,已經考慮將它買下。這裡好一陣子都將新進的書所能脫去外衣全都扒光了上架,原本習慣拿封面折頁當標註的我,只好隨手抽起桌上一張明信片暫時取代。腦子已經到了連幾個小時前的頁碼都想不起了。 當要將書闔上休息時,瞥見了明信片背面暈開的墨水,可以想像他當時在書寫時,掌側邊也弄髒了吧!撩亂的字跡透露出當時你寫的多麼匆忙與隨性。因為我們之間只有片面之緣,你簽署了名,還在開頭簡單了描述。想著若是能認出某張紙片上未屬名的字跡,或是一團沉黑的影子,我想這輩子是真正的記住了這個人吧! 這幾天回想不起前段時間自己做了什麼,原來我們也會忘記自己。還記得之前信誓旦旦的覺得當時沒有記錄下來有什麼大不了,自己一定可以記住,但現在果真是一片平整的空白,搖起了沉澱,卻只是更混沌而已。 或許,真只是些浮光掠影的瑣事。 「它們想捕捉的只是旅途中的突然冒起的如果不寫下便即煙消雲散的念頭和感覺,因「景」生「情」,但「景」去之後,「情」終究仍能透過文字留下。這正是書寫的美好 。」 《死在這裡也不錯》—馬家輝 那天之後,我將感動轉成一封信給你,你們是眼和耳的詩人。 註. 這本書是集結馬家輝在各城市經驗的瑣碎隨筆,既是描寫城市的書,當然也出現了卡爾維諾。當他站在查理斯橋上,想起了卡爾維諾筆下的布拉格。我也記得那小段描述,即使我尚未親眼見過那理。就這麼突然間,卡爾維諾的文字串起了每個人心中的某座城市。

失物(後記)

那位老先生穿著整潔的灰尼格西裝, 從胸前的口袋中掏出一本兩掌可包覆大小的薄本子, 封面是濕潤濃郁的樹綠色,封面印著1976。 他不時調整著耳朵上的助聽器, 一面翻著已經泛黃的白紙上,一行一行緊密的黑字, 他時而低頭讀著, 時而抬頭,看似像錯過站了沒,確更像在想著本子裡的什麼。 在接近身體生命的盡頭, 聲音,畫面漸漸消弱,回憶確是越來越強烈。 數著日子,數出自己的存在,在消失之前。 我本想拿起相機拍下,但卻又擔心打斷了這重要的時刻。 於是下車離開,想著一些不能說的事情,吃著巧克力偷偷哭出來。

失物

圖片
前幾天寫完前篇的結尾,在回家的車上重新思考起失物這件事情。 失物,是一個有強烈地域性的物件。一個人將它帶來,又將它不小心地遺忘在某條街道上,某張桌子下,某個座位旁……。靜默地待在原地,期待那人回來,期待被誰發現。等待招領時,它被暫時留置在某個人不重要的櫃子裡,一張黑白印有失物影像與幾句宣告著它與這個地方關係的白紙輸出,勢必貼回,只能貼回。 所有人不見它來自何處,也不知道它屬於誰;不管是第一次來到這裡的旅人,或是一個刻意遺忘的原鄉人。一件物品脫離人了之後,它將立刻被此時此刻重新定義。若是想要尋回失物,則開始逆著記憶反踏著一日的軌跡,直到回到原點。 因為遺失,因為尋找,人生從沒那麼一次能這麼渴切地想著自己前進。 有時我們也想透過放逐來遺失自己。獨自旅行,在途中想念著好友,寫下幾句問候的話,或是告訴他為何想念起他的事情;一個人流浪,則是和自己對話,將話語寄給未來的自己。 但不管如何,我們都會走到一種原點上。 最好的開始,是直到結束那刻時所獲得的懂得。

許多事情都在改變

圖片
零散著打著一些腦袋裡的語句,開始進入了若不馬上記下來,變會徹底忘記然後對自己生氣的階段。 大家聽著他訴說遠方發生的事情。若未曾去過,他的文字就會轉成夢想的神話,而去過的人就會浮起一片記憶在心中。 「要緊的不是走過,是人在那裡。」《旅人的眼睛》 — 張讓 我站在那裡,看見了好幾年前的那裡,上個月的那裡,前天的那裡,它將要變成一個我記憶中永遠都找不到的地方。即使用著想用影像記錄,才發現自己只能被動著看那裡轉變 。而忘記帶相機那天的原點卻怎麼也再也回不去。朋友問我有沒有去看看附近新開的店,我才發覺原來自己變成個念舊的人,還是去那家麵攤用餐,下班去那間巷子裡的咖啡店坐坐。而這裡唯一記得我的,則是我早已遺忘的租書店,我還在它的電腦系統裡的會員名單中。 好多事情都在變,想記住的留不住,想忘記的刪不去。我們的生活不再是沿著一個原本的時間與空間起點在發展,而是一個快速隨機扭曲的座標。 ------ 我不知道這該是件怎樣的事,只是當作個人社交經驗記錄。 最近常常認識新的人,和他們都有第一次對話,覺得某種人就是能散發著一種easy going的個性,不知覺地緩和第一次談話空間過分的重量。即使當往返的QA中斷時,一點都不需小口精簡地吸著背中的飲料,以平均填補離別之前所有可能的尷尬,空檔反而變成一個很棒的緩和。而有些人則可能連當在回答你前一個問題時,你還是會緊張的努力在腦袋資料庫裡趕快先翻出下一個問題,以免對方沒有遵守規則丟回一個提問。 最近的課題之一是怎麼介紹自己。學生時代若只是講出自己名字,也會有人追問幾個興趣或畢業學校等問題,已達成認識你的基本條件。等到進入社會的年齡,沒有名片,沒有服務單位,或是一個清楚的身分,只報上名字好像就不算是個妥當的自我介紹。名字就像是一件想取回的失物,若是你的,請你告訴我裡面有什麼。

Locative Media in the city

圖片
現今全世界各地都熱衷於利用電影,向外行銷這座城市的風光,城市也藉由電影留住這地方的過去。影像,是我們認識空間最基礎的介質。 禮拜二受Jazzliang老師之邀,參與了台灣科技大學課程 Locative Media 2009 期末發表。發表的作品都有別於旅遊者的觀光型式,而是透過在地人的獨特身分說出台北被後不同面向的故事。包括材料與建築體的結構、生態物種、生活信仰、都市傳說、歷史、第一人稱的自我敘述……。 其中注意到兩個比較特殊的觀點: 《都市傳說》在文學上都市傳說為一種文體風格。但若將它放在地點媒體中看,其實為一個最充滿地方性的訊息的內容,但卻也是一件可讓地點媒體能夠引起眾多個人經驗的的一個切入方向,並且傳說也具備時間性的特色。 《地標意象》有別於路徑的限制思考,以人對城市一般的崇拜意象–地標為圓心,描述了這座城市底下兩種不同的生活型態。 看了那麼多作品之後,開始引起我思考地點媒體中路徑串連的意義該為何? 地點的連結性是否可以跳脫地理性的因素去設計鋪陳些什麼? 移動間的空白該如何藉由觀者實體空間的活動經驗,讓故事順暢的在地點媒體的訊息與實體空間的活動一直交錯完整的說完。 許多作品借用了自己的生活經驗,但其個體記憶的私密性與在地經驗的獨特性,這兩者之間的界線該如何拿捏得當,使媒體內容能引起群體觀者的迴響? 想起了上次聽台北學演講時,黃建宏先生對於這世代提出的一個「後地方」論述。過去的地方是時間的移動,歷史脈絡的影響甚大,但現在人的地方經驗是一種遷徙;我們出生於台北,在台中念書,高雄工作……「地方」成為個人經驗的空間的移動。因此在後地方逐漸開展的世代,這問題說不定就這樣漸漸變得容易與不需特別深探,每個人都自然而然的懂得。 另外幾乎大家都使用了城市流動的畫面,如車窗外的風景、行走的人群中……這些生活消縱即逝的畫面,因為地點媒體融合了故事性的重新詮釋,這城市與我們日常之間錯身而過的速度,開始漸漸放慢。 不知道有沒有有想過這樣的問題: 地點媒體需不需要「更新」? 這問題好像看似荒謬卻似乎又那麼得花些時間思考。或許地點媒體本就是在展現這個地方空間與時間的的一段過去,只是該有「多長的」有效期限? 但我們的記憶可曾需思考這樣的問題? !

這城市中的等待

圖片
我們都想說個故事。用劇情鋪陳一些心中的情緒,用角色取代一些朋友,用對話去掩飾一些曖昧。回過頭來,看看這些寫過的故事,有些時候真認不出了自己。 時間,原來越來越能改變我的一些什麼。 12/1 等到熟悉度恢復,他們聊起20與30的想法。 二十世代是努力找尋自由, 四處闖蕩。三十則是開始考慮穩定的人生與以後。然後充滿過來人口氣的對我說"等到你30歲就會懂得。是這樣吧 ! 我還有一些不被綁住的時間,今年已經快到底,是該好好計畫了!不該被限制住,不該以什麼為藉口。記得某本書中寫到:「旅行,是當你心裡想開始就開始。」 12/7 空氣中聞到的不再是以前。 有篇文章寫到一個失去嗅覺得男人,他記憶力比別人薄弱。當恢復嗅覺時,他開始重新學習一切。不懂什麼是腐臭味,什麼是割草後的味道。 那天他說的像個思想家, 那天的對話像個沒有修飾過的旁白, 那天一開始有一種尷尬,而我把我的台詞都吞下肚裡 。 某天一首歌就變成感人肺腑的紀念, 我們開始將記憶中的人,用符號釘上那片空間與時間交織的面。 斑馬線有多長,我們就藏匿在多寬廣的人群中面對面 ,不斷找尋對方。 記住你的身高,你的髮色,你習慣的穿著。 不該停滯,甚至退後。 而是拼命後,失敗再哭,勝利再笑。 12/26 南方之星的白色戀人,平井堅的Kiss of life ......它們就這樣用音樂包住了青春時期那種對未來理想的憧憬。如此簡單。 12/30 站在車廂連結的走道,他們的眼神平淡的低著或閉著,沒有人和我四目交接。 我好像在等待著什麼。 今天 1/3 what will life go on ? we are always looking for the answer.

[找尋城市中的地方 City,my place] Chapter 5. 變動的城市意象

圖片
「她希望我放下沉重的貨物,輕盈地四處飛躍。不過我卻害怕真要這麼做的話,就會如同漂浮於大海的泡沫,不論漂浮到哪裡,最終會破滅的消失。」《公園生活》—吉田修一 在城市中,我們感官不停地活動,感覺的混合體融為空間的意象。談到城市意象,不得不提到都市理論研究的先驅凱文.林區(Kevin Lynch)。林區提出城市具有可意象性,認為城市的意象是空間中所有元素營造的一個共同意象,因為混合了許多都市中的意象,因此我們要先加強城市本身的形式,讓人更了解都市空間架構及其意義(環境意象的原料)。他將城市設計重點放在視覺的感受,把都市解剖成五個都市意象元素:通道(Path)、區域(Districts)、邊緣(Edge)、節點(Node)、地標(Landmark)[19]。 「通道」具有方向性與連續性, 「區域」讓人容易分辨都市中各個空間的性質, 「邊緣」為地區的界線, 「節點」為集合的場所,像是馬路轉角處的小攤位,或是封閉的廣場、圓環, 「地標」為都市的象徵物。 然而經過這數十年間城市持續不斷地改變,轉身看看我們現在所居住的城市,再重新檢視這五項意象元素的定義,面對現在的都市空間還足夠或是絕對嗎? 對照 我住在台北縣的一個小山丘上,每天搭乘固定班次的公車下山,準備轉搭通往市區的捷運紅線。我最喜歡山上那短短的路程,可以看到上個季節的凋落與下個季節的萌芽,還有那一片白茶花的矮籬笆,一排山櫻花的高牆和站立在綠田中的白色水鳥 ……。慢慢車子開往這個鄉鎮的市中心,窄小的兩線道上,有著一些販賣日常生活用品的店家,幾家連鎖便利商店,藏在大樓間巷子裡的傳統市場,還有幾家修理鐵工具的老鋪子……,最後抵達了開往台北市區的捷運車站。前往台北市的前面幾站,還可以看到這個鄉鎮的面貌,即使面對每日來回都可見到的景色,我心中都還是頗為欣賞。漸漸地大樓越來越高,遮住了可以眺望的遠方,數量也越來越多,多到從我這個窗外可以看見好幾十個陣列的小窗……,直到窗外陷入一片黑暗,我只看到鏡中反射的自己以及模糊的車廂,我知道我快到了這個城市的中心了。在城市的地底,我失去了城市的指引,只能依靠地鐵圖和車廂內的廣播確認自身的位置。 有人說,每張地鐵圖就像是這個城市的縮影,但是它其實只是一個抽象的代表,站與站之間並不是實際距離的精確比例,而是簡化為線條的工程系統。城市中的每處地方都被限制在它的名字中。...

入夏

0. 原本以為聽到「葡萄成熟是」時會感動痛哭,但卻因這一個月日子太過真實,演唱會反而顯得太像一場在夢中的夢。 1. 上禮拜的端午連假,淡水整條街上有清水廟舉辦的封街繞行活動。早在活動的好幾天前,遶境的路邊就都貼上了黃底加上黑色毛筆字與朱紅張印的告知。除了真實的我們能閱讀活動的消息,也似乎像貼上了凝有力量的符咒,為神明提供一條指引的符號流。馬克.魏瑟描繪了未來實體空間將會疊合虛擬網路空間。然而,虛擬空間還能有其他任何文化的意象所在?! 2. 痕跡,有不同的樣態。一種像是足跡或是塗鴉,為我們可視的痕跡。有些隨著時間模糊消逝,有則會隨著時間越來深刻。另一種是感覺的痕跡,像是座椅留下的溫度 ,或像濕毛巾放在腿上,慢慢地濕浸衣物滲入皮膚。記憶,就像痕跡,有可視的符號,有內心的感覺。 3. 朋友說星巴克A店的味道沒有B店好。當空間區於形式之後,空間裡的人就成為空間意義的指標。服務人員的手藝,態度和言語,客人的類型,性格和身分,人的"味道"成為連鎖商店與虛無空間的區別性。 4. 力量有時太過緊繃而使線瞬間斷落,無力的隨著風浮浮沉沉。

找尋城市中的地方 City,my place ( by Hu,Juo-han 2009.03)

圖片
[ 找尋城市中的地方 — 探討互動設計如何介入人與空間牽繫的地方關係 ] 段義孚曾說過︰「如果我們將空間視為允許移動,那麼地方就是暫停。」若是我們在所居住的城市中大膽的在忙亂的人潮中停止,身旁的流動體只是默默的叱之以鼻,以我們為中心排開。我們對城市的情感也因失去停留,而失去具有空間意義的「地方」。 面對下一波運算浪潮—「遍佈運算」,電腦將會存在我們生活中每一物中,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與互動型態也將會有所改變;包括我們表現自己的方式、溝通的行為、以及我們如何感知、思考與週遭環境的關係。因此,面對「城市世紀」下空間虛無化的問題,互動科技或許可以利用遍佈運算無所不在的新關係與「緩慢科技」設計觀點之一的「反思性」,讓科技跨越目前追求效率性的工具,讓互動設計延伸空間和再現時間,重新牽繫住城市空間和人或是人和人之間因快速發展被隱藏卻緊密的關係,成為記憶的開端,製造城市空間的地方感迴流。 關鍵字﹕互動地方設計、城市空間、地方感、遍佈運算 (Ubiquitous Computing)、緩慢科技(Slow Technology)。 Chapter 1. 城市世紀 Chapter 2. 空間 / 時間 Chapter 3. [ 空間 感覺 ] 地方 Chapter 4. 空的城市 Chapter 5. 變動的意象 Chapter 6. 城市的甦醒 Chapter 7. 存在的城市 Chapter 8. 城市的地方設計 Chapter 9. 未來,如果 All rights reserved by Hu,Juo-han 2009.03

[找尋城市中的地方 City,my place] Chapter 4. 空的城市

圖片
「其實你掛來掛去,還不是擔心我一個人在紐約過得不習慣,不開心。怎麼會呢?人人都說美國是年輕人的天堂。在紐約住了這幾年,我深深的愛上了這個城市。我ㄧ向是喜歡大城市的,………讓人家推著走的時候,抬起頭看見那些摩天大樓,一排排在往後退,我覺得自己只有一點丁兒那麼大了。湮沒在這個成千萬人的大城,我覺得得到了真正的自由︰一種獨來獨往,無人理會的自由………老實告訴你,媽媽,現在全世界無論甚麼地方,除了紐約,我都未必住得慣。」 《紐約客》 — 白先勇 虛無的城市 「今天的城市已成為一種龐大的的怪物,吞食了幾百萬人口,讓他們像激流中的魚蝦,身不由己地浮沉。」[12]現今的城市只是一個於經濟力量之下而建立的形式空間而已,我們追求高樓大廈與寬闊的馬路所給的虛無的滿足,而忘記了城市存在目的。 對於城市徒有空間形式,並且漸漸走向虛無化的狀況,喬治.瑞澤爾(George Ritzer)認為虛無包含四種形式:虛無地方、虛無人、虛無產品、虛無服務,其中虛無地方對於城市空間的影響尤為具有重要性[15]。馬克.歐莒(Marc Augé)曾說︰「虛無地方是我們時代的真正尺度。」[15]的對於地方,地理學家瑞夫(Edward Relph)認為:「地方……充滿了種種含義,充滿了種種實物,充滿了不斷進行的種種活動。它們是個性和共性的重要來源,是人們與之有著深厚情感和心理聯繫的人類生存的深奧中心。」[15]城市空間正逐漸蛻變成純粹物理空間,空間的工具性質增加而溝通性質減少,也是作為身體和意識的自然延伸的空間轉變為無涉身心的空間。 一名中產階級的上班族,住在社區型住宅大樓B座12樓,從離家最近的景美站搭乘捷運前往工作地點,在玻璃帷幕大樓集成的商業圈中的其中一間公司上班,中午選擇某家知名連鎖餐廳用餐,下班後到大型商場購買生活所需日用品。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斥資著均質化空間的城市裡。捷運站的月台看起來都因為統一而極為相似,在小憩驚醒之際,唯一能讓我們確認空間座標,似乎只剩下從站立的陌 生人間的縫隙中探入眼簾的站名,而我們也只能信任它也別無他法。連鎖餐廳、大型購物中心都有著標準化的商標、商品、價格、店面展示、工作人員的服裝和服務模式……,我想若不是窗外招牌上的片假名與平假名,以及周圍用著日語交談的對話,我或許早因已迷失的感官以為自己回到了台北,而不是在東京。個人的感覺在均質化之下,空間性與時間性漸漸被隱退...

漫長時刻

「我們全都仰賴非故意製造的回憶過活。」-- 伊爾莎.艾辛格 Ilse Aichinger 這段時間,漫長的像是一本看不見結尾的厚書,花了好多時間卻還停留在第一章節。時間因沉重而頓時變得濃密,膨脹。過去的有些事情,霎時變成了令人紀念的回憶。 ------------ 最近閱讀席薇亞.包芬遜的「我的純真年代」,像是在讀一本他人的日記,記錄了許多一個人對於歲月逝去的反芻。書中提到越是年老,越是想起長期記憶,短期記憶則是逐漸減少,他們總是找不到剛剛脫下的眼鏡,記不起早上吃藥了沒,確不斷的提起好久之前的往事。甚至與他們聊天時,他們漸漸不在乎我們回應了什麼,而只是想說出甚麼。我們會不會不夠年老,即使可以觀察到這些現象,卻體會不到這樣的生活感受。 ------------ 翻出了家人存留的舊文件,泛黃鬆散的紙張,長久深層的塵霉味,這些就因在手中,眼中,鼻中可以感受到時間的經歷 ,才能如此珍貴保存這些脆弱的回憶。在恨的時候,總是想用力撕碎。在愛的時候,即使破損也會想盡辦法拼補起來。動作同時也加強與減弱紀念品中的記憶存在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