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artist」標籤的文章

UVA at YCAM

Commissioned by Yamaguchi Center for Arts And Media (YCAM)

Jim Campbell

還記得之前我在 2008 Taipei Art 這篇寫到,我很喜歡Jim Campbell 的作品 - 街角, youtube真是我的好朋友,艾登涵找到了他的作品,不過我現場看到的呈現方式和影騙中有些差異.影片中或許作品年代屬於較早,他大多用增加grid的mask方式,而艾登涵在展覽上看到的事更成熟的表現,利用電路板當作grid,以及LED朝向牆面的反射,我覺得這樣的呈現更直接與成熟些,尤其乾淨卻又外露的線路反而展現出另一種科技的美感.

21_21 DesignSight 吉岡德仁 SECOND NATURE

圖片
今天看到21_21美術館下一個檔期竟然是艾登涵最愛之ㄧ - 吉岡德仁策劃的SECOND NATURE,即使在優雅的咖啡店內也忍不住在內心大叫"好想看唷!!"尤其是很喜歡挑戰以及專研材料的吉岡德仁這次使用了"液體"的材質做創作,更是讓我好想10月份就飛到日本去親眼瞧瞧. 註.艾登涵因為之前工作的關係,先喜歡上他的作品(他所設計的kiss me goodbye 和 tokyo pop 系列),才認識吉岡德仁,之後也不斷追蹤他的消息. (下文轉載21_21網站展覽介紹) 記憶から生み出される第2の自然、デザインの未来を考える。本展では、人の想像をはるかに超え、不思議な強さを秘めた自然そのものに改めて目を向けながら、デザインの未来を考えます。ディレクターを務めるデザイナー吉岡徳仁は、これまで、テクノロジーの可能性を踏まえながらも、自身のデザイン表現において自然界に存在するさまざまな原理を取り入れる試みを行ってきました。それらは、単に視覚的に自然を彷彿とさせたり、原理の表層を模倣したりするというものではなく、テクノロジーや自らのアイデアを糧に、新たな自然のかたち、すなわち”第2の自然”をつくり出す行為とも言えます。本展では、こうした考え方のもと、吉岡徳仁を含めた国内外8組のクリエイターの作品を展示するとともに、空間全体を包む雲のようなインスタレーションによる実験的な提案を行います。 ―Thinking about the future of design: Second Nature, from the depths of a sea of memoriesThis exhibition offers an opportunity to once again ponder the futureof design as well as the mysterious powers of nature which transcend the limits of human imagination. Tokujin Yoshioka, the director of the exhibition, has attempted to incorporate in his own design work the many laws that ex...

I have clock on the blog

Do you notice that I have a very cute clock on the right side?Don't be too jealous of Edonhan, you can also have one on ur blog too.Here is the link: http://www.shift.jp.org/mobileart/index.html This project is held by Japan "SHIFT" magazine who invited many artists to do the design for advancing mobile art clock. It's very easy to use. Just choose one you like and paste the script on your blog. Enjoy it! p.s I also add an interesting gadget "fourtune cookie" in the bottom. Wish you good luck everyday:)

2008 ART TAIPEI

圖片
今天是活動的最後一天, 即使下了大雨還是把握meeting前的空檔前往參觀,只能說真的直回票價.看到了好多好多絕讚的作品,也認識了好多畫廊與藝術家.艾登涵真希望有一點可以有能力,可以收藏自己喜歡的作品,啊~~有多好呀!!今年也可以看到藝術家也慢慢將元素從傳統的顏料畫布等擴展到電子相關產品,如LED.在今年主題特區裡推薦美國JIM CAMPBELL的作品 - "街角",是利用控制數個LED的燈光明暗,其反射在牆面的光線組合成如街上人的影子,是一個很細膩的作品.另一位是藝術家侯俊明,利用LED創造出多樣藝術作品.另外較年輕的台灣新人推薦區作品所運用的元素以及其創作我也十分喜歡.而這次也增加了許多國際作品,如印度,韓國等,其作品的多元性又更多些.今年錯過的人明年同個時間可不要再忘記囉,因為真的是非常棒,也恭喜今年的成交量非常閃亮,台灣藝術加油:) 註.今天最可惜的是忘記帶相機了. 延伸閱讀: 台北藝博火紅藝術家-處處都有侯俊明 LED新作亮眼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902/78/156yz.html 台北藝博遊主題展-用科技探索心靈 名家作品齊聚(照片就是JIM CAMBELL的作品 )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902/78/156yx.html 展覽相關報導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901/78/154t2.html

[ 流浪東京 ] Dumb Type

圖片
最近又再把公視推出的《藝術新浪潮—當代數位媒體藝術》挖出來看。想起第一次和ICC的交集,就是因為大學時代課堂上所看到的這部影片,只是可惜ZKM和LINZ還未能親自朝聖,希望趕快完成夢想。巧的是片中最後介紹的日本表演藝術團體Dumb Type其創始人—古橋悌二 正是我在Tokyo Opera City Art Gallery的Trace Element展覽中,最喜歡的作品 之ㄧ 《 LOVERS 》作者。作品展示如上圖,只能說這作品需要你親眼看見才能感受其力量,展場中利用七台投影機放置在旋轉台上,朝著牆面投射出數位真人大小的人體影像。燈光有些微暗的設計,以及牆面與地面的材質選擇,整個作品如夢似幻的呈現在眼前,彷彿那些投影的人像如真實般的在眼前出現,著迷的我在這作品前佇立好久,所以希有機會請務必「親眼」感受一下這作品的力量。 註1. Trace Element這展覽整體作品品質都很棒,所以毫不考慮的就買了艾登涵看得懂的日英文都有的展覽手冊。其中提到這件作品是想表現HIV以及跨越性別的概念,古橋悌二也因HIV關係早年逝世。 註2. 展覽的網站上有預告9月初會在ICC展出。 延伸閱讀: Dumb Type 相關介紹 http://www.culturebase.net/artist.php?195 http://profile.myspace.com/index.cfm?fuseaction=user.viewprofile&friendID=172355856 Dumb Type表演 - memorandum http://tw.youtube.com/watch?v=HbSXbK-EpYY&feature=related 跨領域藝術難不難之類的命題 http://www.slyart.com.tw/newsletter/2003/newfield_text/topic_on_newfield.htm Trace Element展覽 http://www.operacity.jp/ag/exh96/index.html

台灣數位藝術新浪潮

圖片
雖然因為這次流浪的關係,之前有說要介紹一些在日本看到值得推薦的藝術家或是作品.可是艾登涵還是秉持的公平的精神,不偏心的也要推薦台灣數位藝術.這部影片是由公視製作的,介紹台灣數位藝術發展,內容有互動裝置interactive installation,錄影藝術vedio art, 數位攝影digital photography, 動畫偶發事件puppet animaiotn,動畫彩繪舞墨(hmm....沒想到無意間發現他打錯英文title). 我先看的是互動裝置的部份. 其中談到科技藝術中,互動性成為重要的一個關鍵,而也因為千禧年的關係以及科技技術的發展,從一開始機械性的物質思考,到之後慢慢走向數位性的非物質思考.藝術家作品的型態也轉變為電腦,動畫,感應器等的介入.當然影片中也介紹許多台灣藝術家的作品.首先當然有艾登涵大學時代的偶像-陶亞倫老師的作品,其介紹的也是我最喜歡的作品 - "光膜".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下面我所推薦的延伸閱讀,避免艾登涵不專業又說不出的所以然的評論(而且怕破壞我偶像的概念). 另一位是藝術家袁廣鳴先生,我想常常看展覽,尤其是當代藝術作品的人應該對這名字不陌生.其作品"飛"和 "難眠的理由"也是我印象很深刻的作品. 有位藝術家談到他的互動作品是"設立出一個框架,由觀眾自己去填入內容",我想這句話或許可以給許多在互動創作上努力的人一些概念上放與收的拿捏技巧.數位藝術的發展不僅僅只牽扯到藝術家,美術館其實和數位藝術發展也有著密切的關係,其設備,場所都是藝術家作品呈現的元素之ㄧ,期許台灣數位藝術的發展. 延伸閱讀: 陶亞倫 -光膜 http://daltaiwan.blogspot.com/2008/03/blog-post_4381.html 無意間發現不錯的部落格 沒有新聞的一天『The Day There Was No News』 http://blog.roodo.com/workinglab/archives/2008-05.html

180x120 by Eric Paulos

圖片
180x120這是這禮拜meeting同學報告的一件作品,艾登涵個人很喜歡. 這件作品是在舊金山現代美術館SFMOMA展示 ,發放180條RFID的Tag給這個Party的受邀者,有四個代表不同顏色的區域裝有Reader,螢幕上投影的就是這180個人的行動.我喜歡這個作品在於即使是簡單的條柱狀統計,也可以利用投射面的不規則設計展現出有些隨機的零散感,以及作品的時間性讓人去了解投影出的數字,顏色,形狀等代表的意義. 那天還提到了一個很有趣的論點 - 有關公共藝術與空間黏滯性. 在現在這種流動性極高的都市空間裡 , 公共藝術作品似乎是具有很大的助力讓人可以可以短暫駐留,或是產生人與人之間的話題.我們或許會停下個幾秒,去關注這件作品的回饋與意義,或許不經意的個人觀點得到了旁人的附和.這些都可以讓我們在這流動的都市人流之中產生些地方的黏滯性. 延伸閱讀: 180x 120 http://www.urban-atmospheres.net/Experiments/Testing/ Eric Paulos http://www.paulos.net/research.html

[ 流浪東京 ] ART GALLERY / Tokyo Opera City

圖片
( from Tokyo Opera City website ) 這次流浪東京去了大概20~30多間和設計藝術相關的美術館、藝廊、博物館和商店。近期艾登涵會逐一介紹去過非推薦不可的地方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藝術家。 八月份首先推薦的就是位於東京初台 Tokyo Opera City 大樓3F的 ART GALLERY。初台其實距離新宿不遠,卻是個感受大大不相同的地區,或許是因為這裡有兩間美術館和一間音樂廳,所以四周也似乎蔓延了些文藝氣氛。來了這裡兩次,每次都非常的放鬆,十分舒服。 首先介紹的是ART GALLERY中,日本藝術家—近藤惠介展 ( project N 34 KONDO Keisuke)。先簡單說明,Project N 是一個目標致力於介紹年輕藝術家的一個系列計畫,由東京Opera City文化財團主辦。艾登涵真的非常喜歡這個展覽,因為近藤惠介的作品一幅一幅真的都令我著迷,在藝廊前徘徊多次,陷入那些小巧精緻的細節,顏色的層次以及獨特的畫面組合,帶給人想要一直想往下挖的感覺很讓人覺得有趣。當然近藤惠介的風格是屬於比較年輕一點的風格,近似插畫,但是我真的很喜歡。可惜的是,期待在gallery書店裡可以找到專門介紹他的畫冊或是書籍,不過因為他還是很年輕的藝術家,所以只看到一本集結幾位日本年輕藝術家的書。 延伸推薦: http://www.operacity.jp/ag/exh98.php http://www.kondokeisuke.com

[ 流浪東京 ] Where I han been in Tokyo

圖片
今天在旅行中給自己一個假日,整理一些思緒與這二十天的流浪日子 。 Today I give myself a holiday in the trip, take down the feeling and thought of these days. 首先列出了這段放逐自己的旅行中,所去過的博物館、美術館、設計藝術相關的商店。艾登登涵大推薦今年東京推出了「grutt pass」,幫我省了不少錢以及上網尋找交通資訊的時間,當然事先辦好的國際學生證也是一大省錢利器呀!請待我慢慢整理印象深刻的作品和 感受,許多事情總是需要些時間消化過濾的~ 1. 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 2. 上野動物園 3. 出光美術館 4. 森美術館 5. 21_21美術館 6. 國立新美術館 7. Suntory美術館 8. ICC 9. 江戶資料館 10. 江戶東京博物館 11. 三鷹吉卜利美術館 12. 船的博物館 13. 日本科學未來館 14. Panasonic Center 15. Sony Center 16. 葛西水族館 17. Laforet Galley 18. +−0 19. Idea Frames 20. MOMA Store 21. 銀座松屋Design Galley 22. Bloomberg ICE 23. OAZO 24. A.D.M.T 25. GEIDAI art plaza 26. OZONE 27. Tokyo Opera City / Art Gallery 28. Starry Light 2008 註. 最令人可惜以及失望的是好不容易在大太陽下走到MOT東京都現代美術館,竟然在整修中!!而且是從7/7-7/26.......整個昏倒+沮喪

come to hear the speech tomorrow !!

圖片
很榮幸的上個禮拜五請到日本互動藝術家 松尾高弘 先生來台科演講. 此次松尾高弘先生來台主要目的,其實是受"數位典藏藝術節 - 生命的時間感"之邀來台創作以及參展. 若是還沒有去的人趕快去唷,還剩下一天(到6/22)),地點是在信義公民會館(世貿中心對面公園內),快利用週末的好天氣前去欣賞國內外互動藝術家的作品. 松尾先生此次的演講真的十分精采,介紹了許多他的互動作品以及他對於互動作品的想法與創作蓋面. 演講完後Q&A讓我十分緊張,想當然緊張的是我,十分擔心學弟妹因為期末的疲勞以及或許不是每個人都對互動有興趣,所以十分擔心沒有人發問. 不過好險資訊組的學弟妹十分爭氣, 而且演講後我也聽到很多很好的回應 ,真是令我太感動了. 因為我覺得松尾先生十分年輕就有如此多優秀的作品以及世界各地多次的參展經驗與獲獎,真的可以激勵大家勇敢的在互動領域上向前衝. 其實這次非常幸運的因為數位典藏藝術節計畫的關係,可以協助松尾先生這段時間在台創作"光之模型"之台灣版.真的學習到很多很多,不僅是在互動領域上的想法交流,藝術在兩地的發展,市場接受度以及學習方法與概念等,也了解到一件作品如何在展覽中完整的呈現(包括和師傅們的溝通與博感情),尤其許多藝術家很重要的point,對於其他領域的人來說可能覺得沒有那麼重要這類的問題. 最令我驚訝的是他對於互動的想法竟然和我的竟是極度相似的-訴求於自然的人的行為,自然的介面,不需要刻意的學習與觸發.也或許是這樣,在和松尾先生溝通上也很容易的了解他的想法與需求.真的非常高興有這次難得的機會,可以和互動藝術家那麼貼身的工作,我也似乎多認識自己未來想走的路一些. 延伸閱讀: Monoscape網站 http://www.monoscape.jp/ Monoscape部落格 http://www.monoscape.jp/blog/index.html

Public Space of knowledge: Artistic practice in Aethetic computing

圖片
abstract: 現今大部分只有媒體創作者,或是特別的媒體藝術家去了解程式運算.更精確的說, 其實現今藝術家還只是站在畫布和石頭前,未將這些到處都影響著社會生活中的運算(其背後歷史與文化),視為他們作品或是生活中有意視的環境.因此探討如何結合 “藝術-文化美學的研究” 和 “運算-介面與互動系統的發展” 這篇主要由德國IMK互動機構之作品做為藝術與運算結合的例子. 以下為IMK的一些整理: 1.IMK介紹 : 透過社會上電腦和網路對數位改革的影響,研究公共空間在網站和網路上新的溝通模式.ex創造新的空間入口 - 大眾可以擴展眼界的範圍和經驗. 2.IMK目標 : 創立讓人感官可以明顯體會的空間 . 3.對IMK來說 美學運算的觀念含有: (1)給運算一個意義和外型(shape) (2)給予多樣和無法預見的互動過程 其中談到哲學家wolfgang welsch所提出: “原本藝術的哲學已經因為新媒體的影響造成視覺文化和視覺系統的改變” 視覺在傳統中,因為精確和普及的優勢是最受惠的,現今其他感知受到其他重視 聽覺: 重要的社交特色 > 個人的視覺判斷 觸覺: 媒體科技的發展和 >明顯私人的特色 (相反於視覺的純粹)

wooden mirror

今天meeting又再次想起 一樣還是很棒很棒 p.s 詞窮了 除了很棒還是只有很棒

when I was.........

圖片
2001.07 粉樂町 昨天才稍稍想起今天很巧合的看到那些懷念的種種 那時很青春興奮著那時的未來 現在的過去 心中充滿奮不顧身以及好多不受拘束的願望 像追逐偶像那般大方 現在看起來 好棒 p.s 照片上方為我大學學長的作品 下方為我的偶像 北藝大科藝所-陶亞倫老師兼藝術家

Skoltz_Kolgen 靜默之屋

趁那股震撼還在心中 趕快記錄下來 今天一看到大排長龍的人在排隊 心裡突然覺得 台灣的互動科技藝術是不是要開始發酵了 好險有預約 因為連預約都要排隊進場 復古的舞台和即將要開始的科技表演衝突的十分微妙 在期待的心情之下 表演就要開始了 這場其實算是影像的表演 並沒有什麼互動 可是我真的太喜愛他影片中一些劇情 在滴水的女孩 和竊聽的男子 背著鳥籠的男子 最後用腦袋打字的男子 這真的很難用說的 因為這些是透過畫面與聲音 遺留在你心中的 我相信他要這樣呈現的原因 而不是只是放在一個小小房間中的螢幕上不停播放 還記得在散場時 聽到一個人說 這是他看過最不舒服的一場表演 或許那些我說的滂渤激動 在他心中的解釋是如此 可至少 在他們心中已經產生了影響 推薦延伸閱讀: http://www.skoltzkolgen.com/

3L4D- 近藤聰乃Akino Kondoh

去看了前陣子國父紀念館3L4D展 其中我最喜歡近藤聰乃Akino Kondoh藝術家的作品 我喜歡那些動作 那些轉變 從頭到尾都很有驚喜感的一部小品 推薦延伸閱讀: http://www.artmap.com.tw/ http://tw.myblog.yahoo.com/captain-butter/article?mid=5345&prev=-1&next=5307 http://www.okaymountain.com/artists/akino-kond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