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08的文章

Interaction Jam! Design Workshop

圖片
今天是workshop第二天,每組都很有默契的九點半到達,它好像是個大家心中很剛好的時間.今天是創意發想,由小組各自討論.我們這組大家很有默契 ,或許是其他兩位夥伴都受過"玩趣"工作坊的洗禮,知道短時間之內能力能完成什麼,因此三人心中所訴求和想表達的都很容易得到共識-形式簡單,著重在創意上. 我們的限制是中午十二點到下午四點,主軸決定放在-咖啡店. *observation: 我們觀察到目前咖啡店內的顧客,都是以各自一桌成為一個個體區域,對於自己區域以外的場域和人都無社交行為,或是不會關注和在乎.咖啡店這公共的區域似乎因為這樣而又被獨自切割開來多塊. *what we wanna do: 我們想要讓這些個體區域產生交集,促進非談話性的新社交行為(模式).甚至誘發更多加入者參與. *concept: 因此我們決定由"對話框"這個型式置入這個空間.每個座位上都會懸吊一個對話框.當人入座的時候,這對話框就會亮起.你可以在寫入任何的字句或是放入任何東西在這對話框中,若你想主動出擊,你可以寫下一個問題如"how is ur day?",而別人看到你的問題或許會在他的對話框中回答你.但若你寫入的只是一個自己當下的心情如"blue and sad"別,別人看到你的對話框或許會問你"what's wrong?"或是一個深表同感的回應. 因此這個裝置的使用狀態可以分析如下: 1.個人vs個人:情緒抒發,表達 2.個人vs他人(雙向):試探 (他的對話框是不是回應你的對話框還是他人),提問(主導性),猜測,不回答,被動 3.個人 vs所處環境(咖啡廳內):你可以在非專注於自身事情上時,看見整個空間中大家的一個狀態,去猜想誰呼應誰的對話框,誰的對話框你很有興趣,你想加入,或是什麼都不說當個旁觀者,或是主動發起一個問題都可以. 4.個人vs外在環境:重點是外在經過這咖啡店的人所看到的畫面像是漫畫書一樣,或許咖啡店內大家的對話框提供給外面經過的人一個想像的框架,它可以想像裡面的氛圍,甚至決定走進咖啡店加入將他剛剛看到的故事發展的更有意思. 而這裝置所著重的不是一個"即時性"的溝通,而是連繫同在一個空間的個體,營造出該環境的整體氛圍.即使大家都選擇不放入任何東西在自

Interaction Jam! Design Workshop

圖片
今天是工作坊的第一天,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夠熟析以及了解互動以及這次的主題"編舞學".許多台灣互動界前輩和詹偉雄先生都準備了簡短關於設計與互動的talk.其中我想詹偉雄先生的演講很能讓台灣設計師們省思,他認為好的設計師應該是要具備超脫思想範疇的能力,離開自身的角色或是位子,用新的心靈(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來重新思考同一個事物.而我也認為跨界其實不見得是不專精,而是讓你學會另一種思考問題的方法,才可透過多種的方法中,找到最適合問題的解答,而甚至可能是多種方法混合出來的才是最佳解答.而幾段互動前輩有關他們現在各自所在領域的研究和想法的talking也十分精采,pega design的報告也讓我們看到台灣也有大企業願意支持與投入互動設計的發展,甚至到量產化.可惜因轉移場地而沒有辦法拍照和做筆記和大家分享.下午的實際編舞技巧課是個很難得的經驗,透過朱老師分析動作中的最基本四個元素:本體,時間,空間,能量(effort)來分別作肢體上的練習.先報告到此,明天要早起腦力激盪一整天了, wish me good luck! 11/3更新 關於pega design PEGA Design 官方網站 http://www.pegadesign.com/onoff/ http://danielnmc.blogspot.com/2008/05/pega-design.html

GINGER / 土屋アンナ feat.MONKEY MAJIK

夜間溫習

圖片
最近為了要讓自己專心讀正經書,忍了好多天沒有借閒書.上禮拜的某個晚上因為有些不習慣沒有放鬆思緒的床邊閱讀,就在櫃子裡隨意的拿了老師之前發的DBN工作坊作品集以及透明的時間感文宣來代替.就在床邊的溫暖黃光之下,我開始了夜間溫習.讓我意外收穫的是這陣子因為讀了許多空間與地方的書,自己也不斷在思考記憶這件事情,而再次溫習"透明的時間感"的展覽論述,讓我彷彿找到了一個對記憶有適切和敏銳的觀察.推薦大家在最安靜的時刻,伴著微暗又溫暖的光線來閱讀.或許會體會到村上春樹"迴轉木馬的終端"中所寫道"微小的燈光是多麼美好的事情" 全文如下:(轉載自數位典藏藝術節-透明的時間感 策展論述) 逝者泛指一切逝去的事物--瑪格麗特.愛特伍德(Margaret Atwood ) 在還來不及發現的時候,有些事悄悄地改變了。有些東西在不知不覺間消失了,像一條逐漸泛白的舊毛巾,咖啡杯印下的一圈水漬,早餐吃剩的麵包屑或塞在浴室排水孔的無名髮絲。有些事不見就是不見了,濕了又乾的紙屑黏在陽台的磚縫裡,雨傘的水痕從門口一路蜿蜒到廚房,曾經大剌剌佔據了玄關的夾腳拖鞋,夢中徘徊不去的身影與印象;客廳無人觀賞的銀幕兀自發出幽光,從久遠的年代遺留迄今的老舊建築,無論曾經屬於誰的回憶,而那熟悉的聲音或氣息,如今亦然不知去向。 但我不記得的是,它們是在什麼時候不見了呢? 有時候,消失的是一些無關緊要的事物,也有時候,消失的則是令人惋惜的回憶;關於那些似有若無的默契與界線,確切的形態與隱喻等等,一切有形無形的痕跡和線索,都是人們曾經存在的證據。一但想起那些已經失去的人或物,伴隨著已經消失的時間,我就會不斷走進一個充滿失落的國度。女作家愛特伍德會說那是一個逝者的領域,屬於所有消失的事物的國度。Negotiation with the Dead,她說。唯有如此,人們才得以涉入那些逝者的領域,而這些逝者的國度裡有些非常寶貴的事物,包括「知識以及所愛並失去的人」在內。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不斷從回憶裡找到一些,原本以為早已失落的什麼回憶,於是生命就成為了一個不斷書寫、不斷涉入,亦即不斷再現(representation)的過程。 再現一個曾經存在、但如今早已消逝的國度,有可能是如曇花一現般徒勞無功嗎?它們與真實世界之間存在著何種依存的關係?關於回憶的眷戀,遺憾,不捨與種種

glad we have youtube

這陣子忙於閱讀正經書,消化吸收也需時間,但還是會不時放上一些影片激發想像力.艾登涵的研究主要在探討如何都會空間中人和環境的關係,發現其實建築領域的也已經在跨入這塊. Super nice website : http://www.interactivearchitecture.org/ 順便也推薦一下spatial media group建達曾經報告過有關建築和互動的paper http://chien-ta.blogspot.com/search?updated-max=2008-01-23T17%3A23%3A00%2B08%3A00&max-results=10 video-matic/interactive vj-installation by Videology. Projection of "Walking Building" by architect Andreas Angelidakis. The short film creates an alternative scenario for the building of the Fix Factory in Athens, and in this video it was projected onto the factory itself, on the occasion of the Grand Promenade exhibition, by the National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Athens. interactive wall on a building in Singapore 互動建築中最常見的一種形式. Kaleidoscope - Installation in UV - Light. ZKM - Ki-bong Rhee. Adobe Interactive Installation也不難發現互動也慢慢跨到商業性走向.

love bed reading

圖片
艾登涵很喜歡睡前點著小燈,窩在床上享受bed reading.通常都選擇很放鬆很生活的書本來閱讀,倒是白天比較喜歡閱讀些正經一點的題材.最近又重拾村上春樹的書,現在讀起來和之前國中時讀起來的感覺差好多,記得以前總不懂他到底在說什麼,甚至覺得有些語無倫次,可是這幾天讀起來竟然覺得有趣到令我發笑.或許村上的書給年輕的少年是一種看不懂的科幻,給輕熟的成人卻是一種生活的映證. 習慣在書架上隨意的尋找沒看過的書,而要是喜歡上一位作者的作品,就會努力去翻出他所有的著作,然後在閱讀時默默的在心中列出排行榜.最近不期而遇的是乙一的作品,十分推薦的是這本被遺忘的故事.很喜歡他把一些情感的東西加入些有點詭異和科幻的元素,可是讀起來卻又不是那麼突兀,反而是用另一個層面去表達那些情感的事情.最喜歡這本 和 ,總覺得故事和篇幅都感覺剛剛好, 尤其 有點讓我覺得感傷的溼了眼框. 今天去誠品稍稍翻閱一下乙一的其他作品,似乎感覺乙一之後的主題有慢慢的走向,如這本最後一篇 有些推理的風格.嗯.......我還是比較喜歡早期的作品! p.s 正經書,閒書和語言學習書交錯,是艾登涵常做的混合閱讀.包包裡也常常這三種各放一本. pp.s 最近常常在圖書館遇到不期而遇卻又想找的書.心裡都會不自覺得說"lucky!"

Mr.Children - 花の匂い

happy 1 year

圖片
今天是艾登涵部落格滿一年,年紀越增長,似乎覺得時間過的越快.這一年同樣發生了很多事情,有好有壞,有許多難以忘懷的,有許多應該拋在腦後的,而這"學術部落格"也記錄了許多自己所看所想的.期許自己可以趕快達成遲到最久的目標,未來也繼續的閱讀,觀察和思考.

think about urban space

圖片
如果我們大膽的在忙亂的人潮中停止,這群流動體只是默默的叱之以鼻,以我們為中心排開。城市何時已經變得不允許停留。(如果我們將空間視為允許移動,那麼地方就是暫停 - 段義孚 ) 城市迴流 – 找尋人和城市空間的共感 如果說未來有什麼事情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科技的影響,尤其是這影響將會持續增加。隨著“無所不在的運算” (ubiquitous computing,ubi-com ) 時代的來臨,電腦將會存在我們生活中每一物中,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和互動型態也將會有所改變;我們表現自己的方式、溝通的行為、以及我們如何感知、思考與週遭環境的關係。 本研究將針對城市空間來探討人、空間和記憶之間的關係,再利用慢科技 (Slow Technology) 中時間性與反思元素以及環境界面 (Ambient Interface) 於實體空間中,可同時呈現和捕捉資訊的互動方式進行設計。目的希望透過此互動設計,重新表現城市空間和人或是人和人之間因為科技發展,而被隱藏的關係,找回原本人對空間的應有的聯繫度。 關鍵字﹕無所不在的運算、慢科技、環境界面、城市空間、行為和互動、記憶

cloud computing 雲端運算

圖片
晚上meeting完,因為小星星邪惡的see you tomorrow活動,讓艾登涵這陣子只要有"tomorrow"就會去拜訪一下,順便加速自己消化手中那疊厚厚的待讀list.看到書架上這期數位時代的封面標題"web 2.0之後-雲端運算風暴來襲",忍不住想探個究竟,畢竟在碩一的時候也參予過web2.0風潮,那時多少大大小小的研討會都打著web2.0的稱號. 其中有關cloud computing的解釋,主要以趨勢科技的防毒軟體為例,目前防毒軟體是以一對一的方式服務,而使用者要自行更新病毒碼以達到防毒效果,但是未來將是透過雲來溝通-一個在網路上的防毒雲.(更詳細說明請參考延伸閱讀或是數位時代)艾登涵挺喜歡這個想法,姑且不管他商業價值及成效如何,看完這篇文章,反而讓我對於上網多了一分想像力,想像著在瀏覽網站時,彷彿有一層透明的雲在眼前被撥開.而或許這樣的意境變成在網路空間中,我們喜歡烏雲密佈的陰天;在實體世界中,我們喜歡萬里無雲的晴天. 這期除了講到雲端運算之外,也有幾天挺有趣的議題,如十個沒有它就活不下去的網站,askmen.com讓男人為你來解答,ratemyprofessor.com為你的教授打分數,以及介紹一本新書,探討日本社會最近出現的"窮忙族working poor" - 即使揮汗工作也無法提高生活的最低水準.歡迎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翻翻. see you tomorrow!! 延伸閱讀: 數位時代: http://www.bnext.com.tw/LocalityView_7722 問問男人吧: http://www.askmen.com/top_10/dating/top-10-things-you-never-want-to-hear-her-say_10.html 這篇是有關男人不想聽女人說的話前top 10 (p.s Wondering if it suits for the east.) 幫你的教授打分數: http://ratemyprofessors.com/ p.s 恭喜這篇是艾登涵部落格的第100篇!!!!! 早知道是第100邊就寫些感性有具學術的文章 10/23又更巧的發現 部落格也剛好一年了!!!真巧!!!

reading memo

城市有動的部份,我們是這舞臺上的一部份,也有我們的主見,而我們對於城市的意見並不一致,有局部性的,有片段的,或是混雜著別的主見.機乎我們的每個感官都在行動,而意像就是把許多觀感混合而成. 環境意象可以分成三個因素: 自我表明(自我表現的特徵) 結構(物體的型態 而且和其他物體相互關聯) 意義(意義也是一種關係 但與現場和式樣完全無關) 註.不知道是翻譯關係還是艾登登有閱讀障礙,怎麼這本讀的好辛苦又難懂. 建築的外觀是一種形式的語言,在發展成熟的文化中,建築形式代有大量的象徵意義, 反映了社會的價值觀念,傳達了很多無法用語言說明的信息.建築所附帶的顏色,材料,形狀;空間的寬窄與高低,構造體的大小,無不有一些重要的社會涵義.一個城市環境由無數的建築所組成,而每一棟建築也恰如其分的扮演著其居住人或使用人所應扮演的角色.

THX!! 天工開物open house

非洲館,很具創意性的方式彌補投影的缺點,製造出意想不到的震撼效果. water wall / screen 今年主題是water,所以water is everywhere "投影如壁紙般的重要" 上週五參加了天工開物open house,先感謝天工開物這種無私的分享,而上面那句話似乎艾登涵認為似乎是那天的經典名句.當天介紹的內容主要是2008奧地利電子藝術節和2008西班牙薩拉戈薩世博會.不僅僅只是作品的介紹,也似乎隱隱約約可以從參展作品中嗅到互動的目前的狀態以及未來的趨勢以及互動的商業性.其中有提到目前較常見的互動技術(如webcam)各地的互動藝術家都在使用,因此既然技術難分高下,在創意度上則就成為作品的重點.講者也有提到幾點他觀察到關於互動創意度設計的考量: 1.邀請使用者的想像力,讓使用著加入作品之中,一同完成作品 2.符號式的意象 3.互動中動作的意義是否合乎作品的故事性 這三點我想很值得大家放入自己的作品中,反覆思考. 最後放上演講相關link: 天工開物 http://www.techartgroup.com/ 2008西班牙薩拉戈薩世博會 http://www.expozaragoza2008.es/ 2008 ARS ELECTRONICA http://www.aec.at/en/

hey!! put some new shoes on

Lucky day

圖片
我終於找到你了,之前一直都在用"城市"去找,只發現大陸版,看來tag選擇很重要.感謝一直找不到的"台北人"讓我在今天遇到都市意象大師Kevin Lynch. 註.林區真的是大師,艾登涵的研究生朋友林聰明都知道!!

噹噹噹 .....

圖片
第一章 無所不在的運算 關於ubicom時代的來臨 第二章 平整的城市 詹宏志先生在"城市人"一書提到: "光滑的表面 留步注的水滴 平整的城市 留不住的記憶 " 本章節談討空間與記憶 第三章 流動的陌生體 人的行為動作和互動設計的關係 第四章 尋找水泥地上的腳印 探討透過Ambient interaction, Aesthetic computing 和 Slow Technology試圖製造城市記憶 註.序論和小節因為沒有百分之百確定其順序與名稱,因此只寫出主篇章.go!go!go!開始填空! p.s 下午看了村上春樹的"村上朝日堂",書中單篇文章搭配插圖讀起來有輕鬆緩和的效果, 所以艾登涵也畫了一些小圖搭配著. pp.s 中警長對亨佛萊.鮑嘉說 : The place never be the same without you. 莫非這是是因為空間與地方的關係..... haha:)

MOMA dsign and the elasticmind

MOMA dsign and the elasticmind http://www.moma.org/exhibitions/2008/elasticmind/ super cool website and very interesting exhibition. thanks info by 建達.

Big Thx for Jazzliang

Stephen Graham - Sentient Cities View SlideShare presentation or Upload your own. (tags: themobilecity keynote ) p.s 趕快在部落格上存下來 p.32有提到空間黏滯度

ubicom, interaction,urbanspace

Integrated Ubiquitous Computing - Designing Urban Space with Digital Media - Florian Resatsch and Daniel Michelis View SlideShare presentation or Upload your own. (tags: space urban ) 我的論文方向指要探討ubicom時代來臨時,urbanspace的互動會是如何?在slideshare找到這篇,主要是從商業行為來看ubicom,agenda1清楚的介紹了運算的發展以及ubicom的時代為何來臨以及運算的發展(p7,8),p16也提到ubicom,設計和環境認知三者之間交戶的發展.

城市迴流

圖片
2008/10/10 人與空間的共振,透過互動的延伸,製造城市迴流 突然思緒好像比較順了,昨天想到了迴流一詞, 其實靈感來自於有次meeting提到的”空間黏滯度”一詞,我清楚了自己的架構,卻一直找不到一個切入點,總是想太多的我一值想找一個不一樣的方式來說自己的作品,我很喜歡黏滯度一詞,只是後來想想自己的作品卻不是想要利用黏滯度促進社交行為,而是我是希望人對於城市空間中可以產生共感(共振) -本身與環境的聯繫度,而不是加入一波又一波不同方向的流動潮. 我想到自己在東京一個月的生活,現在想起來,雖然我沒有迷路在這混雜的街道與地鐵中,可是我的感受卻是迷失的,每天在街道上行走,找不到和這城市之間的共感,我的行走只是為了目的地中的一棟水泥建築物,像是躲入洞穴中之般,只為了不要被街道上的流動潮給推散.有時甚至連這些看似可以找到庇戶的洞穴都似乎冷淡的感受不到這空間的溫度,我便躲進全球化之下的星巴克還是麥當勞,有些諷刺的是這些地方似乎都讓遊離異鄉過客找到熟悉的歸屬感(一樣色調的裝潢,熟悉的menu,同樣味道的咖啡…等),這樣資本化的熟悉竟成了心中的安定劑. 我想或許透過互動延伸現在人和城市空間的共振,讓人對於城市產生迴流感,這裡所說的迴流是指某些你經過的巷弄,街角都能夠讓人看出自身行為和環境間的互動,並且這個互動的樣態更是持續性的經由時間性使人得到反思,透過互動放大這些被隱藏的感受(因科技發展而轉變的環境). Open for any opinion.

what Post-it can do by design

圖片

what if not only Yes or No

人對於電腦的key in動作似乎不是yes就是no,而人們在彈奏樂器時卻是有個循序漸近的關係 ,如輕重緩急,身體的律動等.也因如此,我在生氣的情緒之下演奏時,可能表演出的是急促的四季,但是我在同樣情緒下卻還是可以寫出職業口吻的email(即使我是激動的打著字).這是禮拜聽完孟陽學長報告後的一個想法,有想順勢的延續到互動設計上. 註.感謝這禮拜博士班國俊學長的論文英文教學,當下的環境,講義和教室讓艾登涵覺得好像在補習班的感覺 ,又有趣又懷念的感覺.

what they said

圖片
和少女V走在街上,他說這家乾麵很難吃 ;過了個紅綠燈他說那家豆花超級滑嫩 ;到了下個街口他說身上的衣服是這家買的,便宜又好看.當他說的同時,讓我想到爵士梁老師之前談到有關空間與地圖的符號.若是我把前述的這些訊息隨意的丟在店家前地上,等其他人走過可以選擇接受或不接受這些訊息,也就如同把現在網路上許多美食評論的文章拉至於實體空間一樣. Hush,hear what they said .

I wanna "Blackbird,fly"

圖片
http://www.superheadz.com/bbf/ 好想要!!

滋味記憶

圖片
前幾天回家在公車上聽到這樣的對話: 子:今天晚上吃什麼?炒麵?炒飯 母:不知道 子:沒關係, 只要爸爸炒的都好吃. 子:媽媽,那你會炒出和阿嬤味道一樣的青椒嗎? 我笑了,回家和艾登媽描述這段對話,她也笑了,或許這都會是做媽媽遇到的問題,這問題不是那麼難答卻也說不出為什麼.我也還記得我朋友很喜歡去吃ㄧ家在師大很不起眼小店的燒肉飯,她說那燒肉的味道讓她想起以前國中媽媽在便當裡準備的豬排.我們的味覺記下了生活中某些故事和情境或是一個人,當哪天味蕾同樣的被喚醒,那時的記憶又浮現在心頭.前幾天回大學附近聚餐,第一件事就去以前最常去的冰店吃冰,當放進口中的那一刻, 以前天天評圖熬夜的場景又有重腦中跳出,不知道你的滋味記憶是什麼.

[ 流浪東京 ] ICC Intercommunication center II (10/1更新)

圖片
這個展是獨自在ICC的一間展覽室中,由東京藝術大學大學院(相當於台灣的研究所)影像研究科中,佐藤雅彥研究室和桐山孝司研究室一起舉辦,共展出七件作品。主題「君の身体を変換してみよ」是針對人的身體及各種感官作為出發點,希望大家可以透過作品注意到自己局部感官對於外在的反應。艾登涵非常非常喜歡這個展覽,幾乎是每件作品都非常吸引人參與。尤其親自經歷過每件作品之後再回來閱讀說明簡介,發現我的感受都能夠符合創作者想表達的概念,這點是我覺得可以充分說明創作者有去仔細思考一般人的思微,以及如何透過作品和參予者做成功的溝通。 其中我最喜歡這件作品《計算の庭》(Arithmetik Garden)。計算之庭是我玩了兩次的作品,哈哈!!因為真的太好玩。首先你先選擇一個數子牌(上面有RFID標籤)進入計算之庭,庭中有很多道門,分別代表著不同的運算數字,如乘3、減4等,你必須帶著你身上的數字透過運算(經過每道門)總和成為73才可以走出計算之庭,當然當你運算到頭昏腦脹,不知所措的時候,一旁有準備一台機器,將你身上的牌子放上感應,就會顯現目前運算的式子與總和。當你順利完成任務的時候 ,還有一台機器會列印出你的運算式子以及所花費的時間。艾登涵總共完了兩次,一次選簡單的數字,一次是選難的,結果時間竟然花得一模一樣呢~ 10/1更新 昨天孟陽學長介紹一篇paper《How Bodies Matter》,主要是作者引用一位社會學家的話「身體是我們獲取知識的工具」,認為互動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的動作,所以設計互動應該要先了解人的動作。其之後的動作分析非常的細,主要有五大類:thinkign through doing, perfomance, visibility, risk, thick practice,其每大項又分了數小項。其中大家較為討論的是action-centered skills和motor memory這兩點。其實蠻有趣的是當孟陽學長報告到延伸感官的互動方式,就讓我想起這個展覽,而其一作品《21世紀如意棒》就有點像學長舉的拿竹竿戳人的例子,這作品互動方式是參觀者任意選一根棒子,放入設計過的箱子中,依據你放入的深度,螢幕上不同形狀位置的洞就會顯示相對應的位置,有如你手中的棒子可以穿入電腦世界一樣。 關於提到action-centered skills部分,期時計算之庭似乎有稍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