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09的文章

結束 開始

圖片
隨著論文進行到最後確認以及進行印出的第一波校稿,感覺這一個階段真正的要漸漸結束了。 這陣子開始想起了自己當初進研究所的理由,即使中間波折不斷但最後還是回到了最初對自己期許的目標做為結束。也漸漸開始覺得,如果沒有那些過程中原本令我挫敗至極的關卡,就找不到和了解現在的自己。心裡感謝著這階段中出現過的每個人,因為你們我才能寫出這些過去。除了挑戰創作畢業,還挑戰非傳統形式的論文型態。一直不是把它當作論文來寫,而是一個真正自己觀察與感受的所有,或像是這段時間的一個觀察記錄,期許閱讀的大家給我任何任何的意見。(我會印黑白版出來下禮拜五發給大家幫忙進行錯字更正和內容部分) ------- 最近遇見了許多好書,企圖要趁畢業前瘋狂閱讀所有想讀的書,對!!要很瘋狂!!。最近超級喜歡的一本是 《 全球化風潮下的展覽策畫與城市行銷 》 ,果真又是一本絕版的好書。書中集結了許多世界各地的策展人對於展覽與城市間相互的關係,喜歡的是文字寫的不會太淺也沒太過艱深,讀到了許多關於策展人介入展覽中的角色該如何定位。對於想接觸展覽工作和對藝術有興趣的我來說,真是本經典。(中英文對照也大大加分) ------- 一直保持著看各類型的設計雜誌吸取創作的靈感,以前大學因為設計系所較多,圖書館裡很多國外經典設計雜誌,前陣子的<設計良品>書中所推薦的雜誌大都是我最愛的,如最常讀的有idea ,Mdn,studiovoice,設計現場,BRUTUS, AXIS,Frame,Ish,裝苑,+81 ,grafik .......等等。到了研究所,第一感動的是竟然有貴得不得了的日本設計雜至 《 idea 》 ,而為一還維持購買的就是 《 裝苑 》 。 《 裝苑 》 以服裝時尚內容為主,可是裡面其實常常還有許多其他設計類型的報導,像是工業設計,藝術等等,而且範圍也不限定只限定在日本國內,其他國家的設計新聞也會融入其中。總之,每次都能從這本雜誌獲得很多驚喜與想法。 「你還在看信啊? 好長的一封信哪!」 她說。 「嗯,因為很寶貴的信,所以我讓風吹......我讓風吹著看。」 《 少爺 》 — 夏目漱石

鹹花生

圖片
碰巧看到的互動展覽,小小的的兩個作品,但都很喜歡!!去鹹花生看看書,喝咖啡,聊天時順便看看吧!!  「闇室」- 與陰影的會面 林昇互動裝置藝術個展

[找尋城市中的地方 City,my place] Chapter 3. [空間.感覺 ] 地方

圖片
「這種感覺永遠都是在不經意之中浮現。甚至該說,若非不經意,就變得毫無意義。」 《78》 — 吉田篤弘 空間感覺 段義孚(Yi-Fu Tuan)提到,由於地心引力及其他自然力量的制約性,人類創造並維持著一個白天的人文規律世界,而在晚上則暫離此世界而去接受自然的力量,躺下來睡覺了[1]。 但不管具有制約性的白天還是接受自然力量的晚上,世界皆為一個「空間結構」,因此我們身上的各種感官都能感知空間的存在性。各種的空間感知皆不同,如視覺空間顯示動態性和大小範圍,聽覺空間傳達一種擴散意識,而觸覺空間則表現機械性的接觸性存在[1]。所謂空間感覺,是指人對周圍環境的認識程度、掌控能力、使用習慣、以及情感對應[3]。因此,空間不僅是利用量化式數據和地圖的方式來展現,更該從人的心境思想以及豐富的人類經驗來了解空間,認識我們居住的城市。 視覺 前幾天剛搬家,家裡空蕩蕩,只有前房客留下的一張破板凳和一張搖搖搖晃晃的書桌。趁著今天有空,趕緊去商場添購家具。看著手中出門前草草抄下的房間尺寸,想著這張單人床放在窗邊還剩下多少空間?若是想要多加一張舒適的單人沙發還放不放得下?原以為自己依照家具尺寸畫的配置圖完美無暇。沒想到回家時實際擺設之後,才發現床放在窗邊太擠,門因為櫃子太寬而只能開一半。不過幸好在把家具依照實際空間重新擺設之後,原本頭大的問題都迎刃而解。 透過實際操作,我們可以知道長型的沙發和圓形的桌子配不配;感覺書櫃在三米的高度下是壓迫或剛好;沙發距離電視二米是太近還是太遠。視覺為我們認識世界最基本也是最常使用的方式。我們透過實際取物與玩物,體會自身和物之間的距離感和相關空間關係[1]。看著如玩具般大小的飛機從天空中劃過時,若在尚未親自體驗翱翔天際的時候,怎能發現原來是我們身體數百倍的大小。經由經驗與知識的學習,我們了解寬廣和狹窄,明亮與昏暗,知道距離與物體大小之間的關係,認識速度的快慢。 若是你靜靜的坐在某處幾個小時,你會看到地板的顏色不是只有一種絕對。有時它會散著陽光散盡來某個角度的黃亮,或是帶著一點點灰暗的雲覆蓋的灰藍,窗簾遮蔽的濃黑,那顏色只有此時此刻你才看得見。 空間中等待著的那些變化是事物的模樣。你發現了嗎﹖ 「莫非是因為在……那些日子裡,當我獨自一人等候在那裡時,銘刻在我腦中的念頭通過我的目光刻印在地毯、安樂椅、蝸型腳桌、屏

[找尋城市中的地方 City,my place] Chapter 2. 空間.時間

圖片
「那顏色中帶著點昏弱冷淡,只有整日裏的這個時間,這天的天氣,在這個傾斜的日光角度下才會有這樣的白色或非白色。」《你不相信的事》 — 張蕙菁 空間 在物理的解釋中,宇宙中物質實體之外的部分稱為空間。在數學上,我們可能想到的是幾合空間或是其他數學結構。在藝術領域領,我們稱空間的藝術為建築。對於空間的研究,許同學科如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地理學家、人類學家、哲學家和文化批評家等,紛紛提出對空間觀念新的詮釋方式。 不同學科的人對於「空間」的定義皆有所不同。但若我們只把空間視為所生活的世界,探討其組成的基本元素,則會發現人與世界更進一步的解釋是「人體與空間」。人體除了姿勢和結構為佔有空間的物質外:如站立於窗邊,坐臥在沙發椅上,也利用其身體對待他人的關係來組織空間,並透過人的意象去命令和規範「人所建構的空間」[1]。 而人如何利用意象建構空間? 在哺乳類動物中,人是唯一擁有直立姿勢的物種。睡眠中的人雖然持續受週遭所影響但卻只是一具佔有空間的身體。醒來後直立的人重返世界,再把空間放置於以自己的身體為坐標原點推演空間位置的系統之內。如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曾說道:「當我說一物在桌上的時候,我常在意識上把我自己與桌子或物連在一起,而且被認可為一個範疇,在理論上是我的身和外物產生合適的關係。」因此,空間架構決定於「人本中心論」而不是「地方中心論」,如果脫離了人為中心的地方體系,上下左右的方位也就沒有意義了[1]。 不同尺度的空間範疇提供身體活動的場所,同時影響了我們的言行舉止和思維感知,甚至牽動了我們對空間的再造與再現[8]。舉例來說,像是若沒有極為必要,我會盡量避開交通流量擁擠的時間,因為車上的人也是同樣的擁塞。在肩貼肩,背靠背的筆直站立之下,還要用盡所有體內肌肉的力氣,讓身體不要因搖晃的車身失去平衡,失禮的壓撞到他人。直到下了公車,才可以舒暢的聳聳肩,扶好剛剛滑落的耳機,整理凌亂的頭髮。狹窄的空間的除了使身體無法輕鬆所處,公共空間的禮貌規範更是限制了肢體與心靈活動。我們的視線都投向了不屬於這個空間的窗外,和前方乘客沒有表情的後腦袋。 一個人聽著MP3,坐在開往台北車站的捷運上,雖然是搭車人潮較多的通勤時間,但是由於是起站的關係,所以幸運的還有位子可坐。勉強挑選了三人座靠邊的位子,座位的另一頭已經有位疲累的上班族,中間的空位便成了我和他

另一種旅行

圖片
今天聽完在日本求學的 小乖 學長的演講,回家就看到桌上的兩張明信片,一張來自芬蘭,一張來自立陶宛。之前還以為那些寫「請不要把明信片放在信封」在介紹的人,有些要求的誇張,結果沒想到自己那麼快就拿到了一張,但卻是我目前最感動的一張。他分享了他最愛的一個地方,分享了他的生活,看著那張照片,自己好像就坐在他身邊,聽他話著家常。想起了韓良露的 《 如果城市也有靈魂 — 舊金山旅札 》 中寫道的:「在某些城市裡,總有一些地方會讓人暫時忘掉原來的空間。」 今天我似乎用另一種方式,忘記了四周的空氣,旅行了三個城市。 註. 艾登媽今天也好奇的問著明信片的事情,忍不住說了「這真有趣。」

Drawing

圖片

onedotzero [call for submissions!!!!]

SUBMISSION DEADLINE: FRIDAY 29 MAY 2009 see more details

千百種解釋的理由 how we see, what we feel

圖片
1 最近我的人生話題似乎都繞著明信片打轉。星期三電子信箱裡收到德國女孩喜歡我明信片上寫的小故事,星期四則是門外的信箱裡收到了第二張從美國寄來的明信片,字潦草到我閱讀了好久才看懂一切,原來他將印有美國國旗的明信片解釋為「天空中飄揚著國旗」,以回應我的sky hope。我在讀懂之際驚喜了好久,十分喜愛這樣解釋,甚至期待著之後的人又會有怎樣他們對「天空」的解釋,會是浪漫,還是實際的另令人忍不住莞爾的搖搖頭。 2 前幾天在大賣場裡觀察到一個很奇妙的現象。去過大賣場的人我想都知道,當人一多時,推購物車的技術好比考機車駕照一般,得在人縫與通道間巧妙的穿梭,到了人潮最擁擠的水果生鮮區,更是得將車子擺在外圍,才能進入挑選。有不少一同採購的夫婦就把車這麼隨便一放,兩人兵分二路一起加入搶糧的戰場。等到一方的東西挑全了,就會問對方:「喂,你車停哪?」我站在那裏的十分鐘左右,至少聽見這句話有五次以上。每聽一次就覺得自己應該身處地下一樓而不是滿山芭樂柳丁之中。 3 最近遇見了很多喜歡的書,看過了幾本描述日本生活文化的書,最喜歡的是這本張燕淳的 《     日本四季 》 。剛好跨在生活的淺與文化的深兩者的中間,可以順利的讓訊息與知識吸收在腦海裡,另一本張蕙菁的 《 告別 》 讓我想起了一些過去的分別,發現自己原來在分離時,總是選擇比對方先別過頭去,並且瀟灑的大步邁進,注視的人總是看著對方的背影走向遮蔽住的前方。 不想記住感傷的影,這樣太容易逃不開。

[Readilng] The Familiar Stranger: Anxiety,comfort and play in public place.

The familiar stranger: Anxiety , comfort and play in public place. View more presentations from edonhan . The familiar stranger: Anxiety , comfort and play in public place. by Eric Paulos, Elizabeth Goodman (Intel Research) [CHI2004] *Abstract 我們生活在各式各樣的實體空間,使用大量可察覺的線索來判定地方對於個人意義的關係,像是公開與個人,大與小,白天與夜晚,喧鬧與安靜,擁擠與空無….等等。不用訝異的,我們透過我們的覺知力是與朋友,家人和同事來分享空間。 然而在我們居住的城市空間裡,更常與我們相處的是那些一再察覺到但又不與他們直接互動的–熟悉陌生人The Famliliar Stranger。這篇paper主要是從多項實驗和研究,探索這些熟悉陌生人和我們之間被忽略的關係,進行設計可穿戴式的個人無線裝置和行動電話,藉由此裝置延伸與審視與陌生人在公共空間的關係。 *Two scenarios 試著想像一個裝置能夠呈現對於地方和人的熟悉尺度,這樣的裝置該如何使用? 我們用兩個故事來說明這樣的情境︰ 1. 找尋熟悉 一位女學生剛從學校畢業,搬到一個不如家鄉那樣熟悉的城市裡居住。此裝置加強了他對於新鄰居的成長關係與覺知,即使女孩認不出他們的面孔,但能確認他所熟悉的人在四週。當她想在這座大城市探索不熟悉的鄰居時,她有時會驚訝能發現那麼多他曾經遇過的人在環繞在她身邊。 2. 逃離熟悉 一個令人沮喪的一天,一位城市人決定他不想在他通常出沒的地點用餐。經過多年做著同樣的工作,這座大城市看起來像是個小城鎮,每天他在同樣的地方看著同樣的人,他想要逃離這些。他偶而檢查他的裝置,看看此處有沒有任何熟悉的陌生人在四週。當他找到一條街上完全沒有任何熟悉的感覺時,他挑選了一家餐廳用餐。這段旅程裡,他覺得他像是透過四周的人們來拓展新的領土,他在此處感覺不到像十五分鐘前那樣地擁擠。 *Stranger 熟悉陌生人The Famliliar Stranger這一個社會現象由心理學家Stanley Milgram1972年提出。 熟悉的陌生人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