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08的文章

good morning TFAM

圖片
本來想去看法國建築展,可惜8/24就結束了,剛好這時間是在準備雙年展的時候 ,因此只看到幾個個展.但還是挺令我收穫滿滿,艾登涵十分推薦郭振昌的個展,充滿著中與西,傳統與現代衝突,我最喜歡他媒材混何的使用以及版畫線條的那種勾勒,尤其2006左右的作品.另外黃心健老師的展覽我也十分喜歡,那種利用透明片(燈箱片)呈現出細緻的五官立體感,讓我想起以前大學也有想嚐試過這樣的手法,只是還離黃心健老師的作品差的遠呢(細緻度和概念)!.坐在入口大櫥窗前聽著古典音樂台,發呆曬曬太陽,也很舒服.早安,北美館. 當期展覽 圖騰與禁忌:郭振昌個展 記憶:穿梭在指間 被遺忘的存在:徐邦傑個展 人間機關術:黃心健個展 展覽預告: 08台北雙年展 http://www.taipeibiennial.org / 註.台中國美館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http://www.tmoa.gov.tw/b/b01_1.php?id=2157&types=2&m1=0&m2=1&m3=0 註.大家要多支持台灣的美術館,因為票價實在便宜.

[News]

[8/29-9/2] 2008 ART TAIPEI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http://www.art-taipei.com/chi/about.html 國立台灣博物館 福爾摩沙講堂(關於博物館美學) http://www.ntm.gov.tw/tw/education/4b.aspx

reading: Stories and Memories

圖片
AutoTopography : what can physical mementos tell us about digital memories [abstract]: 現在科技可捕捉許多我們生活中的資訊(如錄音錄影等),但是我們對於人們定義和處裡紀念品的過程卻毫無所知.在人們接觸數以萬計的物件(object)中,僅有少數這些可以讓我們回憶起某個人,某件事情,或是某個地方.因此這篇paper主要探討紀念品背後的故事和我們的關係.這篇的研究是延伸現有對於數位記憶的文獻: 1. 紀念品包括很多模式 2. 紀念品不只是陳列和分享 而是和每天的活動有關 3. 紀念品所在的位置和形式之間有很複雜的關係 現在大部分的研究都著重在生活記錄(lifelogging),如.對談,聲音或是視覺, 而生活記錄這樣的方式是把記憶(memory)看成是資料夾(archive),著重在捕捉(capture)的方式. 而這樣的方式少了個人”記憶”這個過程的動機以及之後我們如何在中活之中去重視(value)以及處理. [How are mementos invoked] 1.親子關係的連結 (different generations: grandma-mother-daughter) 2.時空膠囊 : 當被打開的時候,整個過去的世界被打開,將擁有者帶回過去的時光 3. 過去和現在的延續符號:在每天生活之中的紀念品,循環的展現,存在於每天生活之中是過去和現在不停斷的結合,帶給人安定的感受. (Parents----------Teddy bear-------------child) 4.不同的紀念品放在不同的地方,承載不同的幫助 "Can we integratethese currently different worlds, combining some of themnemonic affordances of physical objects into currently underexploited digital resources, or designing physical objects with enhanced digital mnemonic properties?" 人擁有大量的數位記憶,我們或許能給一些實體物件的助記符號,發揮給這些數位資源,

[ 流浪東京 ] Dumb Type

圖片
最近又再把公視推出的《藝術新浪潮—當代數位媒體藝術》挖出來看。想起第一次和ICC的交集,就是因為大學時代課堂上所看到的這部影片,只是可惜ZKM和LINZ還未能親自朝聖,希望趕快完成夢想。巧的是片中最後介紹的日本表演藝術團體Dumb Type其創始人—古橋悌二 正是我在Tokyo Opera City Art Gallery的Trace Element展覽中,最喜歡的作品 之ㄧ 《 LOVERS 》作者。作品展示如上圖,只能說這作品需要你親眼看見才能感受其力量,展場中利用七台投影機放置在旋轉台上,朝著牆面投射出數位真人大小的人體影像。燈光有些微暗的設計,以及牆面與地面的材質選擇,整個作品如夢似幻的呈現在眼前,彷彿那些投影的人像如真實般的在眼前出現,著迷的我在這作品前佇立好久,所以希有機會請務必「親眼」感受一下這作品的力量。 註1. Trace Element這展覽整體作品品質都很棒,所以毫不考慮的就買了艾登涵看得懂的日英文都有的展覽手冊。其中提到這件作品是想表現HIV以及跨越性別的概念,古橋悌二也因HIV關係早年逝世。 註2. 展覽的網站上有預告9月初會在ICC展出。 延伸閱讀: Dumb Type 相關介紹 http://www.culturebase.net/artist.php?195 http://profile.myspace.com/index.cfm?fuseaction=user.viewprofile&friendID=172355856 Dumb Type表演 - memorandum http://tw.youtube.com/watch?v=HbSXbK-EpYY&feature=related 跨領域藝術難不難之類的命題 http://www.slyart.com.tw/newsletter/2003/newfield_text/topic_on_newfield.htm Trace Element展覽 http://www.operacity.jp/ag/exh96/index.html

Evil Mad Scientist Laboratories

圖片
Evil Mad Scientist Laboratories 總是會創作出一些新奇好玩的東西.最新的文章是一個真的很簡單的LED庭院燈,看到實際的成果讓我想起現在很難看到的螢火蟲,所以簡單也不失創意.由於該組織有很複雜的照片版權問題,所以提供link給大家囉! Enjoy it. 延伸閱讀 : http://www.evilmadscientist.com/

台灣數位藝術新浪潮

圖片
雖然因為這次流浪的關係,之前有說要介紹一些在日本看到值得推薦的藝術家或是作品.可是艾登涵還是秉持的公平的精神,不偏心的也要推薦台灣數位藝術.這部影片是由公視製作的,介紹台灣數位藝術發展,內容有互動裝置interactive installation,錄影藝術vedio art, 數位攝影digital photography, 動畫偶發事件puppet animaiotn,動畫彩繪舞墨(hmm....沒想到無意間發現他打錯英文title). 我先看的是互動裝置的部份. 其中談到科技藝術中,互動性成為重要的一個關鍵,而也因為千禧年的關係以及科技技術的發展,從一開始機械性的物質思考,到之後慢慢走向數位性的非物質思考.藝術家作品的型態也轉變為電腦,動畫,感應器等的介入.當然影片中也介紹許多台灣藝術家的作品.首先當然有艾登涵大學時代的偶像-陶亞倫老師的作品,其介紹的也是我最喜歡的作品 - "光膜".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下面我所推薦的延伸閱讀,避免艾登涵不專業又說不出的所以然的評論(而且怕破壞我偶像的概念). 另一位是藝術家袁廣鳴先生,我想常常看展覽,尤其是當代藝術作品的人應該對這名字不陌生.其作品"飛"和 "難眠的理由"也是我印象很深刻的作品. 有位藝術家談到他的互動作品是"設立出一個框架,由觀眾自己去填入內容",我想這句話或許可以給許多在互動創作上努力的人一些概念上放與收的拿捏技巧.數位藝術的發展不僅僅只牽扯到藝術家,美術館其實和數位藝術發展也有著密切的關係,其設備,場所都是藝術家作品呈現的元素之ㄧ,期許台灣數位藝術的發展. 延伸閱讀: 陶亞倫 -光膜 http://daltaiwan.blogspot.com/2008/03/blog-post_4381.html 無意間發現不錯的部落格 沒有新聞的一天『The Day There Was No News』 http://blog.roodo.com/workinglab/archives/2008-05.html

when sapce meets art / when art meets sapce

圖片
when sapce meets art / when art meets sapce: 4.5顆星 來了來了,終於收到了! so happy,所以忍不住還是要和大家分享. 其實這本我最先是在東京書店看到,而且忍真的從頭到尾看過了一遍,那時候就有考慮要打包回家,可是想到晚上還有行程,實在不想扛著書到處走,而且我的行李箱似乎也塞不下了,因此決定作罷. 回來台灣之後,艾登涵一直念念不忘,所以前幾天終於決定要把它帶回家. 沒想到第二次再翻閱還是那麼喜歡,因為內容不僅介紹商業空間與藝術的結合例子,還有一些美術館空間的介紹(有介紹到台北的明日博物館唷!) 自己接觸過多樣領域的設計,如平面設計,工業設計,空間設計,櫥窗設計,網站設計,互動設計....等,不是自己飄浮不定,而是一直努力找尋自己最愛的領域, 也覺得多樣領域的結合似乎可以讓思考更活,更有自己的想法和創意.而這段時間研究所和工作的經歷似乎讓我漸漸找到的出口.

Stories and Memories 故事與回憶 - what's behind the memento

圖片
最近讀了篇有關故事與回憶(Stories and Memories )paper,提及如何從紀念品(memento)背後的故事中去找尋它們成為紀念品的過程,甚至延伸到紀念品被擺設的位置以及四週伴隨的情感.這是件很有趣的研究,如文中所說我們每天接觸數以萬計的物件,為什麼僅有這些東西成為我們可以讓我們回憶起某人,某件事,某個地點的那個觸發(trigger). 最近剛好在思考回憶和地方(place),地點(spot)三者之間的關係, 當一個地點加附了個人的記憶 ,其地點就變成了關於我的地方,而每次經過或是再次添加記憶,一層一層地方和我的關係就這樣堆疊,或許是覆蓋,或許是削減,而這樣的加減也影響著地方和我們的關係深度, 也如同一個物件(object)如何成為紀念品之後和我們之間的關係. how it become a memento? what is the story behind it? who will you share the story with? where does it be placed?

180x120 by Eric Paulos

圖片
180x120這是這禮拜meeting同學報告的一件作品,艾登涵個人很喜歡. 這件作品是在舊金山現代美術館SFMOMA展示 ,發放180條RFID的Tag給這個Party的受邀者,有四個代表不同顏色的區域裝有Reader,螢幕上投影的就是這180個人的行動.我喜歡這個作品在於即使是簡單的條柱狀統計,也可以利用投射面的不規則設計展現出有些隨機的零散感,以及作品的時間性讓人去了解投影出的數字,顏色,形狀等代表的意義. 那天還提到了一個很有趣的論點 - 有關公共藝術與空間黏滯性. 在現在這種流動性極高的都市空間裡 , 公共藝術作品似乎是具有很大的助力讓人可以可以短暫駐留,或是產生人與人之間的話題.我們或許會停下個幾秒,去關注這件作品的回饋與意義,或許不經意的個人觀點得到了旁人的附和.這些都可以讓我們在這流動的都市人流之中產生些地方的黏滯性. 延伸閱讀: 180x 120 http://www.urban-atmospheres.net/Experiments/Testing/ Eric Paulos http://www.paulos.net/research.html

[ 流浪東京 ] ICC Intercommunication center I

圖片
                                                                 到東京第四天就忍不住前往ICC拜訪,這是在我最期待的美術館名單之ㄧ。其實艾登涵進了研究所之後,才開始慢慢踏入互動這領域,沒想到看越多作品越喜歡這一塊,尤其偏好互動和藝術結合這一方面,因此覺得能夠參觀一個完全著重於互動這方面的美術館十分難得。 但沒想到這裡那麼令人喜歡,而且規模比想像中大很多,整體感覺很完整,因此之後又安排來這裡一次,而且非常幸運的剛好看到另一個喜歡的project,當然之後也一定會分享給大家囉!(其實日本美術館的門票其實都不便宜,沒想ICC竟然是免費的(部分特展例外),所以大家去東京新宿瘋狂購物的時候,不要忘記上午可以來ICC看看!) 這次展覽主題是Open Space 2008。因為作品實在太多)所以艾登涵只會介紹一些自己比較有共鳴的作品給大家)歡迎大家若有興趣)可以從我推薦的延伸閱讀找到更多相關資訊。 TENORI-ON TENORI-ON是一個利用控制圖像來創作音樂的電子樂器產品,由日本互動界很有名的岩井俊雄(IWAI Toshio)構思了六年設計與嚐試。這件作品與知名樂器公司YAMAHA合作生產,介面是由16x16 共256 個LED按鈕所構成,可操控整個畫面由點到線,另兩側各有一排按鈕,可以添加不同的聲響和效果。現場展示TENORI-ON從prototype到一次一次修改的結構,並放置兩台實體機讓民眾嘗試。展場內也播放兩部影片:一部是示範一些TENORI-ON的效果,另一部是播放岩井先生把這產品拿給許多國外音樂人或是DJ他們試玩的反應,他們都非常喜歡這產品,感覺他們好像在玩電動玩具的感覺,而且上手非常容易,功能性似乎也有多到滿足他們專業人士的需求。 現場體驗時,及時說明都是日文我沒辦法完全讀懂,還是覺得很容易上手。甚至一些比較複雜的表現也是可以做到。有趣的是最近南方之星(サザンオールスターズ) 最新歌曲《 I AM YOUR SINGER 》也有使用到TENORI-ON唷!趕熱潮的艾登涵忍不住先推薦這件作品給大家,可以注意聽一下音樂背後有些電子感的節奏就是由TENORI-ON所創作出的。當然MV也有出現TENORI-ON的身影呢!!歡迎用以下連結欣賞一下. http://tw.youtube.co

[ 流浪東京 ]

圖片
這次流浪東京的目的就是在於希望自己腦袋可以放鬆一些,受些不一樣的刺激與見識。因此出發前即使很忙,還是很努力抽空做點功課,因為不希望這趟旅行充斥著購物和玩樂。果真有做功課有差,這次一路上都非常順利,連之前有些擔心會很複雜的東京地鐵也都迎刃而解,完全沒有迷路。只是有點沒有料到,原本已為這次去那麼長的時間,每天可以很從容不迫的慢慢逛,但東京的美術館超多,所以發現艾登涵每天都在趕五點半,而且還要注意休館日期。 當然艾登涵還是要感謝以及大力推薦三大好用的小工具:Metro Pass, Grutt Pass和Metro Map。相信我,真的只要這三樣就夠了。(當然這只適用於知性路線的美術館與博物館之旅) * Metor Pass :艾登涵買的是兩日pass,請大家一定要在機場買齊,因為機場的價格比在地鐵站買便宜。2days pass售價980日幣,平均一天才490日幣,非常划算。這pass只限於metro線使用,但是我覺得這樣真的就夠了,該玩的點也都可到達。不過因為艾登涵這次停留時間較長,所以若有需要小轉車什麼的都很OK,不會覺得麻煩。而且我不喜歡無時時刻都滿滿的JR站,所以時間停留較短,屬於趕行程的人就比較推薦你還是搭JR山手線囉! * Grutt Pass :這是之前找資料無意間看到的,今年四月才開始發售,非常適合這次我的旅行目的。這個pass可以在任何一間pass裡所列出的美術館買到,價錢是2000日圓。整本介紹東京都內大大小小的美術館和博物館,還包括動物園。有些是可以免費入場,有些是折扣100~300日圓。其實東京內的美術館票價都不便宜,基本都500日圓起跳,大人最貴大概1500日圓,學生最貴大概 1000日圓。所以假如你想去的幾個博物館剛好屬於高價位,用這本就十分划算,重點是他把每個美術館的位置,交通以及時間票價都寫的非常清楚,很方便。 註.假如你還是學生,記得先辦張國際學生證唷!因為艾登涵發現日本美術館也認國際學生證的,所以有些美術館你還可以拿到比大人價格用gruttpass 折扣後更低的價格。 * Metro Map : 這本搭配上面兩本一起使用時,真是感覺天時地利人合呀!!我第一天就拿了這本,不僅比那些旅遊書輕巧,而且翻起來也方便很多,當然前提之下是你要記得想去的景點是在那一站。而且幸運的我拿到的這本算是絕版品吧?!因為之後都看不到這本的行蹤,卻發現有另一個新

[ 流浪東京 ] ART GALLERY / Tokyo Opera City

圖片
( from Tokyo Opera City website ) 這次流浪東京去了大概20~30多間和設計藝術相關的美術館、藝廊、博物館和商店。近期艾登涵會逐一介紹去過非推薦不可的地方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藝術家。 八月份首先推薦的就是位於東京初台 Tokyo Opera City 大樓3F的 ART GALLERY。初台其實距離新宿不遠,卻是個感受大大不相同的地區,或許是因為這裡有兩間美術館和一間音樂廳,所以四周也似乎蔓延了些文藝氣氛。來了這裡兩次,每次都非常的放鬆,十分舒服。 首先介紹的是ART GALLERY中,日本藝術家—近藤惠介展 ( project N 34 KONDO Keisuke)。先簡單說明,Project N 是一個目標致力於介紹年輕藝術家的一個系列計畫,由東京Opera City文化財團主辦。艾登涵真的非常喜歡這個展覽,因為近藤惠介的作品一幅一幅真的都令我著迷,在藝廊前徘徊多次,陷入那些小巧精緻的細節,顏色的層次以及獨特的畫面組合,帶給人想要一直想往下挖的感覺很讓人覺得有趣。當然近藤惠介的風格是屬於比較年輕一點的風格,近似插畫,但是我真的很喜歡。可惜的是,期待在gallery書店裡可以找到專門介紹他的畫冊或是書籍,不過因為他還是很年輕的藝術家,所以只看到一本集結幾位日本年輕藝術家的書。 延伸推薦: http://www.operacity.jp/ag/exh98.php http://www.kondokeisu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