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Stories and Memories


AutoTopography :
what can physical mementos tell us about digital memories
[abstract]:
現在科技可捕捉許多我們生活中的資訊(如錄音錄影等),但是我們對於人們定義和處裡紀念品的過程卻毫無所知.在人們接觸數以萬計的物件(object)中,僅有少數這些可以讓我們回憶起某個人,某件事情,或是某個地方.因此這篇paper主要探討紀念品背後的故事和我們的關係.這篇的研究是延伸現有對於數位記憶的文獻:
1. 紀念品包括很多模式
2. 紀念品不只是陳列和分享 而是和每天的活動有關
3. 紀念品所在的位置和形式之間有很複雜的關係
現在大部分的研究都著重在生活記錄(lifelogging),如.對談,聲音或是視覺, 而生活記錄這樣的方式是把記憶(memory)看成是資料夾(archive),著重在捕捉(capture)的方式. 而這樣的方式少了個人”記憶”這個過程的動機以及之後我們如何在中活之中去重視(value)以及處理.

[How are mementos invoked]
1.親子關係的連結 (different generations: grandma-mother-daughter)
2.時空膠囊 : 當被打開的時候,整個過去的世界被打開,將擁有者帶回過去的時光
3. 過去和現在的延續符號:在每天生活之中的紀念品,循環的展現,存在於每天生活之中是過去和現在不停斷的結合,帶給人安定的感受.
(Parents----------Teddy bear-------------child)
4.不同的紀念品放在不同的地方,承載不同的幫助

"Can we integratethese currently different worlds, combining some of themnemonic affordances of physical objects into currently underexploited digital resources, or designing physical objects with enhanced digital mnemonic properties?"
人擁有大量的數位記憶,我們或許能給一些實體物件的助記符號,發揮給這些數位資源, 或是設計一個實體空間的物件,使其增進數位紀念品的機會.因此設計是要做為實體記憶和數位記憶之間的橋樑.只是我們是否該先仔細思考我們所認為的"紀念品"是什麼?是一個杯子?一首歌?一張照片?一篇文章?紀念品的型態是什麼?全心而完整的?局部的?或是覆蓋了許多使用過的痕跡?
而進一步更該思考的所謂的數位記憶又是什麼?或是對於你來說根本不存在?我想這篇研究主要的目的是想在實體世界中,多增加(透過設計)可以讓我們想到數位資訊(記憶)的符號,如同文中所提到的,把實體世界中所以的物件都當作符號,因此我們看到一隻泰迪熊,它就是一個記憶的trigger(觸發)符號,讓我們回想起某個人,某件事......等.

"The key principles designers should keep in mind are thatdigital mementos have to be tangible as well as long lasting,self-contained and straightforward to access."
透過本文前面的"memory tour"研究 ,歸類出幾種紀念品類型:
1.digital
2.photos
3.artwork
4.mass-produced
5.memorabilia
6.idiosyncratic object
也分析出了紀念品呈現的形式:

1.展現在顯著空間或引起話題
2.融入生活之中
3.被儲存

而目前數位都只強調於重現,而且大多著重在2上面,因次提供設計者多往其他類型去思考,而且不僅僅是"重現"和"寫實",因為人和記憶之間的連關係其實是非直接的,而是象徵性的關係,因此記憶資料的敘事該轉為緊密的符號意義,放置在我們生活之中,如同泰迪熊一樣,是可觸的,持續的,獨立的和可直接進入.

"Mementosin inhabited spaces thus create a memory landscape of autobiographical objects, an autotopography. “an addition,a trace, and a replacement for the intangible aspects of desire, identification, and social relations” [12]. The design of technology for personal memories must carefullyconsider these findings to avoid creating devices that do notreflect these processes." "
紀念品居住在某個地方,產生自傳性(Auto)的在地化記憶.對於不可觸的,慾望,識別和社交關係, 紀念品是以上這四點一個附加,追蹤和替代.因此或許物件不見得視需要完整的輸出,精確的呈現,它只是一個觸發我們回憶的key point,如同研究中說,當照片變的破舊或是獨一無二,不可取代的時候,受測者才將他提起.紀念一件事情的方式,不見得保留全部和細節的樣貌,而是取決於部分.實體的物件我們可以選擇丟不丟,或是拆下局部,可是數位記憶呢?我們該如何取決?實體的物件會有痕跡,那麼數位記憶呢?我們該如設計這樣時間的痕跡?

其物件呈位紀念品的過程如同之前我所寫的
http://edonhan.blogspot.com/2008/08/stories-and-memories-whats-behind.html,可以相比於地點變成地方的過程.我們附加歷史,情感,信仰,回憶之上,轉變成屬於自己的部份.
延伸閱讀: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儀式ritual

[找尋城市中的地方 City,my place] Chapter 5. 變動的城市意象

這城市中的等待—影像作品展(5/2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