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sky-hope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作者: Rohan Hu - 3月 19, 2009 The first one from Finland!!明信片交換計畫的介紹上我寫到:"任何明信片我都喜歡,但我希望能收到你住的城市的天空,即使有一部份也好. 我想要蒐集世界各地的天空"今天我收到芬蘭的第一個天空,我會把它訂在地圖上,然後一直等著下一張p.s 今天文字部分寫完後,馬上去圖書館借了三本書和奈良美智的DVD (其實前幾天就偷偷借了兩本,利用通勤時間閱讀) ....剩下的工作 (修改 , 排版 , 畫畫 , 改成short paper) 還是會繼續加油!!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留言
這城市中的等待—影像作品展(5/25-6/1) 作者: Rohan Hu - 5月 25, 2010 這城市中的等待 - 影像作品展 時間: 5/25-6/1 地點:台灣科技大學國際大樓1F 所有力氣都像褪去的衣服一樣,沉在腳邊。 我們不再移動,凝視著眼前的經過。 記憶,成為一種幻覺的模擬。 關於城市的一切,似乎已經是日常生活中的絕大部分。我們躲在這千萬個方盒子中活動,在這一處工作,那一處玩樂,另一地休息,空間中的元素都只是形式的經過,就像靜默的樹木與石頭,失去意義與特色。我們在時間與空間迷亂的城市中繞圈,找尋不到如床鋪上被單留有著剛剛無奈打滾的縐褶—這般熟悉的痕跡。 停留的時刻,是不是會記住什麼。 「因為拍照時的感動都在了,而感動,只有真假,不分粗細。」—馬家輝 天氣漸漸炎熱起來,夏天真的要來了。 畫面開始隨著熱氣曲解,身與思緒隨著怠惰的暑氣一起緩慢下來。 原先最想要的空間不開放使用,所以思考好久,才勉強找到這覺得可以的場地。直到今天佈展時才發現原來前個展撤下後的牆,是一大面十分破爛的珍珠板拼湊出……。要在包覆者悽慘壁紙的柱子與殘破不堪的珍珠板中做選擇,只好臨時決定把場地移到後方 — 一個十分零碎的空間。影像的連續性全被拆解,遙遠的間隔,奇怪難吃膠的壁紙,牆上奇奇怪怪的標誌、破洞與不可擋住的大鐵門……真讓人不知如何是好,但還是要咬著不滿意地牙將場地佈置好。 (os :我只是想要兩面乾淨又連續的牆……) 總之,五月是嚐試的春天。一件影像紀錄,直到沖洗重現出來,挑選,最後放進框裡,自己對於當時的感覺好像就這麼封印起來。而之所以會稱為影像作品(而非攝影),是覺得這些都是一些生活裡感動的綜合。期待之後能獲得更適合的展覽空間,能完整呈現想營照的氛圍,並且也有機會呈現另一個關於記憶所構思的作品了。 註1. 這真的是個小小的展,簡單的關於我生活中巧遇的16個感動,請「隨意」前往。現場有放DM,歡迎大家索取。(os: 當然也可以直接和我拿) 註2. 十分感謝我的好友Daria和凱文今天揮汗的幫忙,沒有你們我一個人真無法完成。原來把畫掛好還要遮牆壁上的洞是一件那麼累的事情。 註3. 請順便和我回報有無作品脫落,我真搞不懂那奇怪的壁紙…… 閱讀完整內容
<台北學>Developing Creativity,Creative Development by 劉維公老師 作者: Rohan Hu - 11月 12, 2008 (自從好久前有愛校大頭貼之後,今天在實踐誠品看到有賣愛校筆記本!!!學校想必有極高的信心及準確的市場考察才敢出品. 即使有點陌生的緊張,還是覺得這裏好舒服,有好多可以隨意坐下,躺下和朋友聊天或休息的地方,有什麼都賣的美術社,有溫暖的書店,有好多可愛的小點,晚上九點了這裡還是好熱鬧!不會只有亮晶晶的地板和警衛及形影單隻的校狗) 今天讀書讀到下午四五點,打開自己的部落格準備要把那篇"待續"寫完,才猛然想起"今天星期三!".是的,也就是今晚在實踐大學有台北學的系列講座,有些好笑的是看自己貼的文章才發現,但今天是艾登涵最想聽的講者-劉維公老師,更可不能錯過.走在大直的小巷中,心情有些緊張的懷念.以前常走的那條路上開了好多家可愛的小店,義麵坊還是那麼便宜好吃,學生還是穿的那麼的潮人.在宅男學校待久的我有些緊張,擔心自己有沒有變得邋遢;有些陌生,走在氣氛不太一樣的巷子中. 演講是在L棟401階梯教室,來的人似乎大都是建築系的學生.主辦單位很細心的準備了雙面A3的講者介紹,讓在等待講者來的時間可以先做了解.劉維公老師今天所的主題是"風格城市",所使用風格兩字是想要用比較有魅力而不是生硬的字眼來展現城市,而"風格"是指創意與文化,這兩點也將會是21世紀的城市競爭力.如TIME雜誌有一次的主題是"Ny-lon-kong : The power of city",Ny是指紐約,lon是指倫敦,knog指香港(中譯:紐倫港),文章介紹這三座城市具有文化與創意的趨勢;另外一本"The Warhol economy (中譯:夜店經濟學)"這本書則是談到驅動紐約的力量是靠fashion,art,和music.由此可以了解未來城市的兢爭力將著重在創意與文化上. 全球第二大創意城市:倫敦,它不僅僅是因千年歷史脈絡而所具備得天獨厚的地景美學(傳統的文化創意資本),還具有城市精采的生活體驗,如Covent garden的街頭藝術帶來新的城市文化力量,或是任何一個corner商家所具有的生活顏色.執行有一陣子的泰晤士河新興文藝計畫也可看出歐洲對於創意文化產業的重視與遠見.而我們反視台北,就缺少生活風格的設施ex.公園 ,廣場,live performarce,未來一座吸引人的城市不是... 閱讀完整內容
[找尋城市中的地方 City,my place] Chapter 5. 變動的城市意象 作者: Rohan Hu - 12月 15, 2009 「她希望我放下沉重的貨物,輕盈地四處飛躍。不過我卻害怕真要這麼做的話,就會如同漂浮於大海的泡沫,不論漂浮到哪裡,最終會破滅的消失。」《公園生活》—吉田修一 在城市中,我們感官不停地活動,感覺的混合體融為空間的意象。談到城市意象,不得不提到都市理論研究的先驅凱文.林區(Kevin Lynch)。林區提出城市具有可意象性,認為城市的意象是空間中所有元素營造的一個共同意象,因為混合了許多都市中的意象,因此我們要先加強城市本身的形式,讓人更了解都市空間架構及其意義(環境意象的原料)。他將城市設計重點放在視覺的感受,把都市解剖成五個都市意象元素:通道(Path)、區域(Districts)、邊緣(Edge)、節點(Node)、地標(Landmark)[19]。 「通道」具有方向性與連續性, 「區域」讓人容易分辨都市中各個空間的性質, 「邊緣」為地區的界線, 「節點」為集合的場所,像是馬路轉角處的小攤位,或是封閉的廣場、圓環, 「地標」為都市的象徵物。 然而經過這數十年間城市持續不斷地改變,轉身看看我們現在所居住的城市,再重新檢視這五項意象元素的定義,面對現在的都市空間還足夠或是絕對嗎? 對照 我住在台北縣的一個小山丘上,每天搭乘固定班次的公車下山,準備轉搭通往市區的捷運紅線。我最喜歡山上那短短的路程,可以看到上個季節的凋落與下個季節的萌芽,還有那一片白茶花的矮籬笆,一排山櫻花的高牆和站立在綠田中的白色水鳥 ……。慢慢車子開往這個鄉鎮的市中心,窄小的兩線道上,有著一些販賣日常生活用品的店家,幾家連鎖便利商店,藏在大樓間巷子裡的傳統市場,還有幾家修理鐵工具的老鋪子……,最後抵達了開往台北市區的捷運車站。前往台北市的前面幾站,還可以看到這個鄉鎮的面貌,即使面對每日來回都可見到的景色,我心中都還是頗為欣賞。漸漸地大樓越來越高,遮住了可以眺望的遠方,數量也越來越多,多到從我這個窗外可以看見好幾十個陣列的小窗……,直到窗外陷入一片黑暗,我只看到鏡中反射的自己以及模糊的車廂,我知道我快到了這個城市的中心了。在城市的地底,我失去了城市的指引,只能依靠地鐵圖和車廂內的廣播確認自身的位置。 有人說,每張地鐵圖就像是這個城市的縮影,但是它其實只是一個抽象的代表,站與站之間並不是實際距離的精確比例,而是簡化為線條的工程系統。城市中的每處地方都被限制在它的名字中。... 閱讀完整內容
留言